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

十七年的陪伴走到尽头,巴菲特和比亚迪的故事,好像用最符合他个性的方法画上了句号。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市场一片恐慌,但巴菲特却逆流而行,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买进了比亚迪的股份,当时看起来像是“自掘坟墓”的操作,可最后证明,这笔投资还是挺值的。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现在比亚迪的股价总共涨了大约3890%,让当时投入的18亿港元变成了超过600亿港元的巨额收益。

如今,比亚迪在全球电动车市场搞得风生水起,股神却选择了优雅退出,这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挡不住的致命诱惑

你看啊,尽管这个行业利润不多、竞争又激烈,可偏偏还是吸引了不少顶尖的企业家和资本蜂拥而至,似乎对赚钱的渴望并不是唯一的动力。汽车行业,那种特殊的魅力,简直让人难以抗拒,就像一种近乎致命的吸引力一样。

规摸的吸引力不容小觑。汽车呢,作为一种价值不低的消费品,产业链拉得长、面积也大,几乎成了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撑。在咱们中国,2023年汽车的总产值已经差不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这一比重,甚至还超过了曾经风头一时的房地产。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紧随其后的是难以比拟的社会影响力。如今看社交平台,从雷军到李想,汽车行业的领头人随便一个都能轻松成为大众讨论的中心,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流量担当。这种明星光环,真是其他行业难以媲美的存在。

更深一层次的,得归功于技术变革带来的故事吸引力。从比亚迪早在2008年就掌握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到后来特斯拉带头引发的智能化风潮,再到现在几乎所有中国主流车企都推出了自己先进的智能驾驶方案,这种技术的不断突破,成为了行业叙事的重要亮点。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这个行业始终走在技术革新的前线,充满了颠覆性的可能性,这也正是像芒格这样善于思考的人们愿意投入关注的主要原因。

最后,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也随之而来。汽车被称作“工业时代的旗帜”,是“男子汉的超级玩具”。它不仅象征着制造业的巅峰成就,还承载着超出利益之外的精神追求,让不少精英为此沉迷其中。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巴菲特的“垃圾股”过滤器

不过,在那些迷人的背后,巴菲特看见的可是那残酷的商业真相。他之所以对汽车行业敬而远之,是因为他早已看穿了它基础的运作方式存在着根本的问题。

不管技术怎么变,从燃油车到电动,再到智能化不断推进,这个行业的本质始终没变:竞争激烈、差异不大、利润微薄。这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淘汰战,或者说,每天都是淘汰赛。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三大车企闹得挺热闹,竞争相当激烈。接着,日系车的崛起让美国车企受挫,集体走下坡路。到了2009年,曾经风光无限的这三大巨头里,竟有两家走到破产的边缘,真是令人唏嘘啊。

就算是赢了的那些厂商,日子也未必好过。像日产和三菱这样的日本车企,也曾经陷入过破产的边缘。这个行业的老毛病,基本上就是利润率总是偏低。

从历史上看,除了丰田这个特殊例子之外,一些日本车企的平均利润率,甚至都不到5%。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放眼现在,情况仍然不见好转。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才4.3%。另一份关于11家上市车企的统计更令人忧心,平均利润率只剩下2.49%。新能源时代不仅没有让局面缓和,反倒让竞争的速度比燃油车时期还要快得多。

所谓的“技术护城河”在这个行业里其实挺脆弱。特斯拉曾经被看作是拥有无敌的技术领先优势,但后来股价大跌,就说明市场对它的护城河其实还是有疑虑的。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现在,高端智能驾驶技术几乎成了中国大部分车企的标准配置,任何一项技术优势都能快速被竞争对手跟上甚至复制。这正是巴菲特一直在提醒的“缺少区别化”。

最终呢,大家都免不了会走向最简单也最残忍的招数——价格战。这不仅把本来就不高的利润空间挤得更紧,还让整个局面陷入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例外,还是规则的终极证明

把比亚迪这个投资案例重新放到巴菲特的思想体系里一看,事情似乎就变得明明白白的。投资它,并不是在打破规矩,反而是一种标准的风险控制和“能力圈”扩展的典范操作。

从2008年到2022年首次减持,长达十四年的持有时间,充分体现了价值投资坚持长远的理念。伯克希尔给予比亚迪充分的时间去经历各种周期,最终成为新能源行业的领头羊。

可是,一到该走的时候,那背后的原因又跟巴菲特最开始的戒备心刚好呼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一开始,比亚迪的市盈率曾一度突破70倍,估值明显偏高,这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可是个挺危险的信号;行业竞争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到了2023年,全球新能源品牌已经超过100个,这正应了巴菲特那句“难以挑出赢家”的说法;再加上地缘政治上的不确定因素,比如美国的限制法案和欧盟的反补贴调查,这都给这笔投资带来了不少不可预料的变数。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当比亚迪所处的外部环境逐渐符合巴菲特对汽车行业的负面看法时,退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成为唯一理性的抉择。

就连比亚迪自己的基本情况也印证了这个趋势。虽然今年中期报告里说,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还是在同比上涨,但到了第二季度,因为陷入了价格大战,净利润已经出现同比下降,毛利率也开始缩紧。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结语

比亚迪的公关负责人一说“股票买卖很正常,感谢巴菲特和芒格的长期陪伴”,也算是给这段长达十七年的故事画上了一个体面的句点。

回顾一下,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案例,从没有动摇他对汽车行业基本判断。反而,采用一种更深层、更复杂的角度,展现了投资的更高水平:就是要能明确分辨“优质行业”与“优质公司在某个时期的合理价格”。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汽车行业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依然是一个布满陷阱、难以掌控的领域。真正的投资高手,不仅能靠运气和眼光在泥潭里挑出那颗闪亮的宝珠,更明白,这只是个别的例外。

当“例外”逐渐变成普通现象,行业里那套残酷的规则又再次占据主导位置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身走人。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原因:他放弃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有驾

这十七年的投资传奇,最终来看,不仅仅是一首关于汽车行业的赞歌,更像是对投资纪律和应变能力的最高敬意。被抛弃的,从来不只是某只股票,而是对一个“坏生意”赛道的彻底告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