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星耀6一公布价格,我心里第一个念头就是:7.98万起,离7.5万还有点距离。这个价位对标的比亚迪秦PLUS和长安启源A05都盯着7.5万这个门槛死磕,吉利偏偏高了那么一点,不禁让我猜测,到底是不是自信到不想玩价格战,还是成本压得死死的?(我没细想清楚,纯粹猜测)
星耀6的尺寸倒是让人挺意外的,车身超过4.8米,轴距2756mm,算是标准的中型车身。相比之下,秦PLUS轴距也就那个区间,启源A05更偏紧凑,差不多2700出头。这直接决定了空间感,星耀6的后排腿部空间,像我175、77公斤这规格,坐进去调前排座椅到极限,翘脚没啥压力。这轴距没能突破2800mm,稍显遗憾——不知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轴距这个维度,伸出去30mm,乘坐体验往往能升级不少。
说到内饰,我边看边觉得挺中规中矩的,不像好多10万级车型那样硬塑料占据主导,星耀6中控台用的是搪塑面料,按理说摸感应该好些,搭配仿木纹和仿皮,加上马鞍位那有些镀铬饰条点缀,盘算起来倒也能提升档次感。但是,真要夸它高级,肯定算不上。和我之前开过的小众品牌家轿比起来,这样的内饰更多给人实用又略带设计感的感觉。销售那儿跟我说,消费者对这个价位的内饰反而很宽容,所谓买菜车其实就是不想要塑料质感太强烈的东西。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细节真的能暴露厂家的用心与成本控制的平衡。比如后备箱那俩支撑杆,没设计成厢式结构,侧边的空间就被顶住了。朋友开车的时候常抱怨:放个行李箱就得小心翼翼,不然都得移点位置。这细节看似不起眼,但用久了心里难免痒痒。旧车就是同款设计,他直言浪费空间。这是不是成本和设计矛盾的必然结果?
市区能耗15度纯电,这数字摆那儿,老实说并不理想,尤其没开空调的情况下。对照一下,秦PLUS市区纯电模式能降到10-12度左右,启源A05更有优势,轻松压到10度上下。说实在,星耀6这油耗表现,感觉厂家的调教还没完全到位。可这个数字也取决路况、驾驶惯咱们没法一刀切。一个销售帮我算过,一辆车15度耗电,按当前电价,市区跑100公里电费大概在5块钱上下,和汽油车的燃油成本比,能省不少,但用车成本优势没那么夸张。
说到智能辅助驾驶,低配版本基本可以忽略了,这点和我之前看过吉利银河家族其他车型配置差不多,全线拉低价格,智能配置缩水明显。市场上客服和销售经常被问,这个低配为啥没有啥辅助?销售那边解释,主要是为了抑制价格,让试水的客户门槛低,后续版本再补齐。这个想法我理解,但消费者买车多半也是看内饰配置和辅助系统的,低配缩水力度这么大,反倒让品牌形象有损。
我有点想吐槽的是,60公里版本在新政策的压力下,估计真要被砍了吧。现在买这个,感觉完全没必要。125公里版本如果起售价能控制在8万以内,倒是值得考虑,因为这个续航和价格都更合理。否则,面对竞争对手的高性价比,星耀6想脱颖而出,还得靠其他什么东西撑腰才行。
这让我想起和朋友聊车时他说的,他们厂家的生意是供应链拼死拼活的结果,给一家配件厂的单可能要砍价好几轮,最后一分钱都不能多花。汽车研发平台像个大家庭,你的产品从设计到下线,成本就像玩拼图,每块都得咬合紧密。换句话说,吉利银河星耀6这种车的价格,不光是厂家愿不愿意定,还真是供应链博弈的结果——别看起售价高点,多半背后有一堆成本无法再压的原因。
我前面提到的车身尺寸,其实有点夸大了星耀6的空间感,因为2756mm轴距在实际乘坐体验中有限,尤其是头部空间和座椅包裹感没那么宽裕,算是这价位的主流水平。这个空间感的体验我收回来,毕竟比数据更重要的还是使用感受。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们有没有留意过,车企多喜欢用那些看起来豪华的装饰材料去包装车型,但实际摸上去和质感大有不同?这真的只是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还是他们的研发团队别无选择?
最后换个角度想,不管星耀6价格压得如何,它能不能撑起吉利在10万级中型家轿中较为强势的竞争力?不少老车主看了预售价后都在朋友圈吐槽,起售价没便宜到合适点,毕竟大家心里都有个7.5万的底线。重点是,厂家到底是执意用现在这个价格去换利润,还是扎心让利抢份额,我倒是挺好奇你怎么看?
你也觉得,7万多的起步价,真的有那回事吗?如果能拿到,那星耀6会成为入门级插混轿车的黑马吗?还是说,等着厂商调价、促销,才是更靠谱的选择?
这点,咱们就缓缓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