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德国沃尔夫斯堡和慕尼黑的那些汽车大佬们,估计昨晚睡得不太香。就在前一天,来自安世半导体中国的一封邮件,让持续超过半个多月的芯片“断供”危机终于画上了句点,可对他们来说,这个句点却沉重得像块铁球。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警的百万辆级别的产能损失也许能避免了,但代价是,他们将来买芯片,得用人民币来结账。
这事儿得从10月初说起,安世中国东莞工厂突然停工,这一下子就把荷兰政府硬生生接管总部的动作变成了反击。中国商务部当机立断,封堵安世在中国的子公司出口部分芯片,直接戳中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痛点。知道吧,安世半导体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础芯片制造商之一,这么一来,汽车行业的巨头们,像大众、丰田、通用啥的,顿时就面对生产线停工的风险。要换供应商不光压力大,成本还贵得离谱,短时间内根本搞不定。
回头看看,荷兰政府到九月底那次打着“供应链安全”旗号的激进行动,现在看起来真是有点仓促。他们以为控制了荷兰总部,就等于掌握了全局,但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事实:经过中国企业多年的布局,安世半导体的核心控制权早就不在欧洲了。这家公司有超过80%的芯片产能在中国,75%的研发中心也都在中国。荷兰政府所谓的接管,不过是拿了一座被产业转移掏空了的“空壳总部”,根本没有指望的生产王牌在手。
如今,安世中国发出的“复工邮件”更像一份“最后通牒”。三条要求都很明确:第一,只限于中国境内做生意;第二,绝对禁止转口贸易;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条,必须用人民币来结算。这最后一条简直妙极了,不只是换个货币那么简单,而是从根源上堵死了美国未来通过SWIFT系统动手的可能性。对像大众、宝马这些德国车企来说,要想让工厂正常运转,得在银行账上提前备好足够的人民币资金。
这场戏剧般的转折,让人民币在汽车芯片这样至关重要的领域,意外变成了必不可少的“硬通货”。以前,EDA软件巨头比如Synopsys也曾试图用人民币结算,主要是为了给企业带来一些方便和弹性。而这次不同,是在激烈的产业链角逐中,由掌握核心产能的一方,硬生生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交易规则。
现在,德国汽车企业的代表团一个接一个地抵达中国,进行紧锣密鼓的商谈,谈的不只是下一批芯片的采购,更关乎如何迎合这个由产能和市场决定的新格局。安世的风波给所有跨国公司敲响了警钟:在如今高度全球化的环境下,掌握核心生产环节的人,才有话语权制定规则。而那些脱离产业实际、用政治手段操弄局势的行为,最终很可能自打嘴巴,将自己绊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