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听朋友说这个按钮不要经常开,因它代表后档风玻璃除雾功能,一旦频繁开启容易导致贴膜起泡变形,影响后方视线影响行车安全。
我一开始还觉得有点奇怪,毕竟除雾开了不是更安全?不过朋友大概讲了一下原理,感觉还挺有道理。这个按钮其实控制的是后挡风玻璃上的热电丝加热,雨雪天用起来确实方便。你后挡玻璃加热,主要是帮散除霜除雾,避免视线模糊。这点其实我早就惯开前档了,毕竟你开车看到的始终是前方风景。
他还特别提到,不要随便开启后档除雾这个事,是因为这个后玻璃上有微细的热电丝,如果频繁开关、用得频繁,会导致贴膜变得起泡或者起变形。说实话,我之前翻了下笔记,很多车的后玻璃贴的都是防爆或防紫外线膜,起泡变形的情况其实挺普遍。有的人还会往车里坐,撑起个遮阳帘,然后玻璃就出现小气泡或者变形。
在我看来,问题主要是热电丝加热与贴膜的粘合不稳定,尤其在持续高温下。比如我问朋友:那你说,为什么后档反而比前档更容易起泡?他说:前档用的加热其实是玻璃底层的导热层,很少影响贴膜,但后档不同了,是加热丝直接在膜下面,持续加热,会让胶层蒸发汽化,起泡是大概率事。这也让人想起那些车窗起泡的案例了。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辆车的后玻璃,表面贴了个防紫外线膜,但边缘明显起泡了半圈。或许就是因为频繁用后档除雾,导致膜和玻璃之间的小气泡越积越大,最后变成肉眼能看到的东西。
而且,从安全角度看,除雾其实是为了清晰视野。假设你开车晚上,后视镜受到后档除雾加热的影响,蒸汽快速散去,反而带来了视觉干扰。更别说,起泡后的膜会在夜里散发微光,反而折射灯光,反而更难辨别后方情况。
这玩意还连着后视镜加热,真是多合一的设计。雨雪天必须开,除非你真如朋友所说开车的时候干脆不开这个功能。可问题是,像我之前工作中碰到的客户,绝大多数都觉得后档除雾很方便,就算知道有点小风险,也会继续用。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需求怪圈,用得多了当然就惯免疫了。
当然不排除有些车的设计是没有贴膜的,或者贴膜质量特别好,没有起泡的可能性,但我估摸,大部分人的车还是普通防爆膜,起泡、变形多了。
大家有没有试过拆掉那层贴膜?我看过几次,拆掉之后,后玻璃变得更亮,贴膜起泡反而养成了一个惯性的烦恼。会有人说这玩意没必要,到了冬天就不用开除雾,极端点说就算要开,也可以等雾散了再开。可问题是,假设你在雨天,突然雾气很浓,要是误点了不开除雾,后视镜视线就更差。这不,前几天,我朋友的车在雪天,他说就算不开后挡除雾,也要自己用毛巾擦干净,否则视线还是模糊。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点——有没有可能,随着工艺的发展,后玻璃贴膜和加热技术也会改善?毕竟汽车行业一直在往智慧化发展,比如一些新车加入了自动驾驶辅助,自动调节玻璃加热频率。这些高端配置都得配合技术成熟,起码不是盲目用的工具。
毕竟我觉得,也不能说完全不要用后挡除雾。像我参加过某个车展,看到一些豪车,后档用的还是比较高端的防爆膜,但他们还会在玻璃背面做一层特殊的隔热膜,既能隔热又能减少起泡。这种多功能叠加,感觉技术还在摸索。
如今,市场上也有一些智能除雾系统,会根据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热电丝的加热时间,做到刚刚好。但我猜猜,看个三五年以后,这样的技术普及率能不能上升到80%以上?没细想过,但我感觉智能这事,还是得落实到用户惯上,比如我朋友说:我惯早上出门,直接开前档,后档除雾用得少。
还是得看驾驶惯和实际需求。你要是每天上下班都在堵车,想省电,又不怎么用后档除雾,完全可以提前开暖气或者用湿毛巾擦一下。起泡这个事,如果主要是在冷天、加热时间长的情况下,更能理解。
(这段先按下不表)最后我还是挺好奇的,你们有没有拆掉过自己车后挡的贴膜?效果到底咋样?有人说拆了以后视线更清楚,但也有人担心玻璃会变脆、容易碎。其实我自己还没试过,但感觉现在技术越来越成熟,未来这种贴膜起泡的情况应该会少一点。
临场小计算,假设百公里油耗6升,每升7元,一次开除雾大概用掉的电能(假设热电丝耗电量为0.2度)大约1毛左右,遇到特别冷的时候,反复开关其实也有点浪费的感觉。你们觉得呢?这算的合理吗?还是我心算太幼稚。
也不知道有没一种可能,未来可以实现智能除雾——不用频繁手动开关,借助车载传感器自动调节,加上可调节的贴膜材料,这样就不怕起泡变形了。这个方案听起来很美好,不过技术成熟还得经过不少时间。
你们是否也遇到过因为安全考虑而放弃用后挡除雾?或者觉得贴膜起泡,影响视线,这事挺烦人?其实我觉得,汽车这东西,既不能全靠科技遮掩,也不能只看表面使用体验,需要更科学的设计来平衡。微软都炒得火热的多模态驾驶,是不是也会带动我们对细节的关注?
(这段先不深究)有时候我还在想,是不是我们过多依赖那些按钮,反而搞得自己心里画地为牢——用一个不靠谱的功能,反倒觉得惯了,就难以割舍。
就是这个按钮,代表的是功能,但背后隐藏的技术、小细节,也是个坑。我不是说科技不好,只是觉得,车里面那些看起来方便的按钮,背后其实隐藏很多坑。
除雾这个事,真是个细节决定成败的事吧。你要不是在冬天,被困在封闭的车里,忽略了后档起泡的潜在危害,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问题,从而一不小心,就影响了行车安全。
所以我最后还是想问:你们会不会考虑拆掉那层贴膜?或者用更高端的防爆膜来解决问题?其实我没细想过,也许答案都在你愿不愿意为安全多付出一点这句话里。
如果有一种智能玻璃贴膜,可以根据温度自动调整粘合状态,你会不会觉得不错?还是觉得还是按兵不动比较可靠?这事好像都可以让人天马行空,但,安全和便利的平衡,总是难以一刀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