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 “销量神话” 到 “年度 14 辆”:众泰汽车的断崖式坠落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销量如此惨淡的 2024 年,众泰汽车的高管薪酬总额竟然高达 954.91 万元,相比上一年增长了 61.45% 。一边是卖车数量少得可怜,一边却是高管拿着高额薪水,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市场对众泰汽车管理层的质疑声不断。大家都在问,在公司业绩如此糟糕的情况下,凭什么给高管发这么高的薪酬?这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决策逻辑?
二、三大致命伤:从 “皮尺部神话” 到质量口碑崩塌
(一)“模仿成瘾” 透支品牌生命力
众泰汽车的 “模仿之路” 在汽车行业里可谓是相当出名,也正是这条模仿路,让它尝到了短暂的甜头,也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种子。众泰汽车的 “借鉴式创新”,说白了就是对其他品牌车型进行模仿 。像众泰 T600,它的外观和大众途锐有几分相似,而 SR9 更是被大家戏称为 “保时泰”,和保时捷 Macan 极为相像。在汽车市场发展还没那么成熟的时候,这种 “豪车平替” 的策略确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众泰靠着这些模仿来的高颜值车型,销量一路飙升。
可一味地模仿外形,却不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就像是建房子只注重外表好看,却不打牢地基。时间一长,众泰汽车的质量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众泰 T500 被很多车主吐槽油耗高得离谱,开起来噪音也特别大,在城市里跑一圈,油表降得飞快,车里还吵得让人烦躁。T700 呢,虽然外观看着大气,但内饰的做工特别粗糙,缝隙大得能塞进手指,而且车子的保值率也很差,开个一两年想卖出去,价格低得让人心疼,不少车主都觉得自己亏大了,纷纷给出差评。至于 SR9,除了内饰做工不行,还有各种小毛病不断,让车主们苦不堪言。以前消费者可能因为它外观像豪车,愿意掏钱买,但现在大家买车越来越理性,质量不行,自然就不买账了,纷纷选择其他品牌。
(二)产品线断层与市场脱节
2018 年是汽车市场的一个转折点,SUV 市场开始朝着精细化、新能源化的方向发展 。可众泰汽车却没能跟上这波潮流,就像一个跟不上队伍的掉队者。在燃油车市场,哈弗、吉利等品牌不断推出新款车型,技术越来越先进,性价比也越来越高,把众泰的市场份额一点点挤压。而在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凭借着先进的电池技术和丰富的车型,五菱靠着性价比超高的宏光 MINI EV,在市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众泰却因为技术滞后,在新能源赛道上远远落后,根本竞争不过人家。
(三)财务黑洞与管理危机交织
三、退市警报拉响:从 “保时泰” 到 “保时退”?
如今的众泰汽车,就像站在悬崖边缘,退市的警报已经拉响 。2025 年第一季度,众泰汽车的净资产只剩下 1.31 亿元,这个数字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如果全年都不能复工复产,按照现在的亏损速度,净资产大概率会变成负数,一旦净资产为负,就会触发退市风险,到时候众泰汽车可能就要告别 A 股市场了。
众泰汽车的生产基地,也是一片萧条的景象。重庆、永康等生产基地,因为历史债务纠纷,已经停工很久了 。没有了生产线的轰鸣,工厂里冷冷清清,曾经热闹的车间如今布满灰尘。海外市场的拓展,本来是众泰的一线希望,和阿尔及利亚签订的 3 万辆订单,也因为资金短缺,推进得特别缓慢。没有钱投入生产,订单就无法按时交付,这不仅让众泰损失了潜在的收入,也让海外客户对众泰的信任大打折扣。
众泰汽车想要翻身,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怎么摆脱 “山寨” 这个标签 。过去的模仿策略,虽然让众泰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市场份额,但也让它背上了 “山寨” 的骂名。消费者一提到众泰,就会想到模仿豪车的车型,对它的质量和创新能力充满怀疑。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众泰汽车如果不能重塑品牌形象,就算未来复产了,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赛道上,也很难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打开市场局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