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牌的汽车巨头,上市当天市值就冲破了1800亿,还一口气拿下了4500亿的营收,结果当天市值直飙到2000亿左右!这匹“黑马”到底是谁啊?为什么老板在上市敲钟时激动得眼眶都湿了?要知道,他们为这一天可是等了足足21年,背后又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呢?
答案揭晓啦,那家“赢麻了”的车企就是奇瑞!9月25日港交所一敲钟,奇瑞总算成功上市,当天,奇瑞的老板尹同跃再也忍不住,眼眶都湿了。这么多年来,从准备上市到梦想成真,奇瑞坚持了整整21年。在这期间,不光要迎接新能源浪潮的挑战,还得攻克高端化难关,还得解决企业“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三座大山压得紧紧的,奇瑞却硬是一步步闯过去,最终交出了一份让人佩服的满分答卷!
这几年,奇瑞的表现那真的是不得了。从2022年到2024年,仅仅两年时间,奇瑞的销量就从926.18亿元飙升到差不多三倍,咱们说这增长速度,在汽车界里绝对算数一数二的。更牛的是,刚刚打开2025年,奇瑞就掀起了一股“700亿大潮”,短短三个月的营业额居然达到了2022整年的七成,这赚钱的本事,简直不得了!
到了海外市场,奇瑞更是展现出不俗的气势。2025年初,奇瑞出口到全球的车辆就有25万辆,光靠这批车就赚了262亿的营业额。换句话说,卖出4辆车,差不多有一辆是在海外卖的,这样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内的汽车企业里也不算少见。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么亮眼的成绩背后,其实藏着奇瑞二十多年前经历的坎坷上市路。这段艰辛的历程,比最后上市敲钟的那一刻更值得细细回味。
奇瑞的上市道路,基本可以说是中国车企闯关的“持久战”,一路上走得磕磕绊绊。早在2004年,奇瑞就开启了上市的准备工作,整个过程也算挺顺利的,按部就班地推进着。不过,没想到因为和上汽之间的股权纠纷,这个计划只能暂时搁置,第一次冲击上市就这么扑了空。
尽管如此,奇瑞并没有打算就此放手。到了2007年,它又打起精神,重新着手筹备上市事宜。可偏偏命运总喜欢开玩笑,这次刚开始行动,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导致市场环境急剧恶化,奇瑞的上市计划又一次落空,第二次努力也没能成功。
时间到了2016年,奇瑞换了个方法,打算通过接手海螺型材来实现借壳上市。当时不少人都猜,这次差不多稳了,可谁知道,最后因为被认定没有新能源造车的资质,这个计划又嘎然而止,第三次上市的努力依旧泡汤。
连续几次碰壁并没有把奇瑞打倒,反倒让它更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努力。从那刻起,奇瑞下定了决心,要在新能源的战场上闯出一片天地。到2017年,奇瑞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一经亮相就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那会儿,奇瑞给这款车设的年度销售目标是3万辆,结果到年底,竟然卖出了36,882辆,远远高于预期,也让这款车一跃成为2017年微型电动车市场的“明星车型”。
这次试水顺利,让奇瑞更下定决心在新能源行业继续深耕,于是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制造的投入。有了产品方面的基础保障,到了2022年,奇瑞又开始筹划IPO,谁知道,股权纷争又成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其实早在2018年,奇瑞引来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方,结果引发了股东关系的复杂化,原本的上市计划也再次搁浅了。
到了2025年,局势开始变得明朗,在股权整理和业绩迅速增长的双重推助下,控股方在一月推动了股权调整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步彻底化解了“最后一公里”难题,也为奇瑞上市铺平了道路。到了二月,奇瑞再次把上市申请递交到港交所,这次,成功终于到手了!
上市之后,奇瑞的表现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在全球前二十大车企中,它的业绩增长速度冠绝群,燃油车和电动车的全球销量都冲破了30%以上。最终,奇瑞按每股30.75港元定价,筹得了91.4亿港元,让市场热情彻底爆发,认购人数超额238倍,刷新了2025年港股新股的认购纪录。奇瑞终于完成了这场长达21年的上市征程,这块“门票”也顺利帮它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看着这一切,从青丝变成白发的尹同跃,长久的坚持得到回报,激动到流泪,也就没啥好奇怪的了。
提起尹同跃和奇瑞的故事,那得回溯到1980年。那会儿,尹同跃有着敏锐的眼光,报考了安徽工学院的汽车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汽。按理说,他本该在一汽安稳地工作直到退休。但到了1996年,安徽启动了“951工程”,尹同跃响应家乡的号召,毅然返乡,怀揣着“造中国人自己的车”的梦想,开始了创业的旅程。
刚开始造车的日子,条件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尹同跃的厂地就只有几间破旧的小草房。夏天再烤也烧不掉他对造车的那份热情;冬天再冷,也挡不住他坚定的信念。和团队一起,他全心投入,描绘着奇瑞宏伟的蓝图。刚起步的时候,他买了英国的二手发动机,为了确保发动机能成功点火,甚至不惜花大钱请外国工程师帮忙,可没想到,这些二手设备锈蚀得厉害,工程师们也心不在焉,试验一再失败。
关键时刻,尹同跃果断决定不用外国工程师,亲自带领团队冲刺。那段时间,他们日夜赶工,心思都放在攻破发动机安装的难题上。到了 1999 年 4 月 27 日,奇瑞的第一台发动机终于下线,点火那一刻,发动机“轰” 地一声启动,汽车的“心脏”也跟着跳动起来。这个成果,让尹同跃的造车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虽然电动汽车既方便又省钱,但续航里程一直被公认是个难题。到了2023年,新能源热潮越发高涨,尹同跃带领团队研发出一套独家的混合动力技术。在油满电满的极限测试中,奇瑞“风云”系列车型轻松甩开对手,创出了1624公里的续航里程!这套混动技术让奇瑞大大超出行业的预期,强势宣布自己重新站在了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位置。
在技术攻关方面,尹同跃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带队研发出9款“中华之心”十佳发动机,技术实力方面可是收获不少好评。而且,他在海外市场布局方面也走得比较早。早在2001年,奇瑞的第一批风云轿车就驶向中东市场,正式开启出口的大门。之后几年,奇瑞的出口数据不断攀升,据统计,当时奇瑞汽车的出口量已达到9.2万辆,几乎占据了当天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一半。到2024年,奇瑞的出口成绩更加亮眼,数据显示,每出口5辆车,就有1辆是“奇瑞造”。平日里一直低调的奇瑞,其实早就悄悄积累了不少“财富”,真是“闷声发大财”了好久。
虽然奇瑞的成就令人赞叹,但背后隐藏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业内专家提到,奇瑞内部还存在不少结构性难题,比如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动作不够快,整体利润率也偏低;另外,随着高端品牌的销量下滑,市场的溢价能力明显不足,这些困扰变得越来越明显。
财务压力也成了一个大难题。看招股书披露的情况,奇瑞的资产负债率从 2022 年的 93% 降到 2024 年三季度末的 89%,虽然有些改善,可这个数字依旧高出不少同行业的水平,财务风险还是得引起重视。
在高端市场方面,奇瑞的表现就有点不尽如人意。拿奇瑞的高端品牌星途来说,2025 年 1 月到 8 月的销量比起 2024 年同期,减少了 3.84%。就连星途的核心车型,在 2025 年 8 月的销量也只有 115 台,成绩其实挺差的。一直以来,奇瑞都以“高性价比”作为招牌,这也让它难以迈向高端市场,品牌升级的压力确实不小。
再说奇瑞的盈利结构,也出现了偏差。2025 年单季度的毛利率只有 12.4%,比起去年的 13.5%还在持续走低,而且跟比亚迪的 20.1%比起来,差距还挺明显,盈利空间还很多待挖掘。让人更担心的是,目前奇瑞的销售主要还是燃油车,虽然它在新能源市场早早布局,但发展速度跟不上行业的步伐,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2024 年,奇瑞新能源车卖出了 58.36 万辆,增长速度也快,超出了两倍,不过放在比亚迪 400 万辆的销量面前,确实差的还大,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上市募集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奇瑞当前一些难题,同时,奇瑞也已经明确了未来的突破策略。展望未来,奇瑞打算把60%的募集资金用在研发上,预计到2025年,会推出多样的新车型,既包括燃油车,也涉及电动车,继续丰富自己的产品线。
说到海外市场,奇瑞打算用20%的募集资金来拓展国际业务。毕竟,企业走向全球化已经成了每个车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奇瑞希望通过海外布局,不仅能躲避贸易壁垒,还能更灵活地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它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除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之外,奇瑞还打算在品牌塑造方面多做文章,特别是通过技术输出来重新定义品牌价值,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是奇瑞能把资本市场的优势转化成技术优势和品牌实力,就有可能在新能源和国际化的大潮中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取得更大的突破。
现在,对奇瑞来说,成功上市不过是长征的起点,未来还面临不少考验。这个话题在网上引起了不少热议,网友们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各有不同。
有人为奇瑞觉得挺欣慰的:“奇瑞真是不容易啊,花了21年才上市,现在终于迎来了大爆发,真为它高兴!希望今后奇瑞在新能源这块越走越顺,能推出更多优质的车型。”
有网友理性点评:“虽然奇瑞目前表现不错,但高端化和新能源转型的问题还是得认真对待。星途的销量掉得挺厉害,要是不快点应对,将来在市场上的位置可能会更困难。”
有网友看好奇瑞的将来:“奇瑞的技术底蕴一直都挺扎实的,这次上市筹资,要是把资金都投到研发上,肯定能取得更大进步。而且它海外市场的表现也不错,这也是个很大的优势。”
还有一些网友觉得竞争太激烈:“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的比赛真是白热化,比亚迪、特斯拉都挺厉害,奇瑞要想出头,得拿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不然就挺难坚持下去。”
奇瑞22年的发展历程,不单纯是一个企业的奋斗史,更是中国汽车行业成长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的艰难造车到现在在资本市场逐渐崭露头角,奇瑞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和创新才是企业不断前行的动力。尽管前方还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奇瑞坚持技术立企的初心,不断优化产品和品牌形象,肯定能在汽车产业的变革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毕竟,中国汽车行业的崛起,离不开像奇瑞这样的老牌车企,用埋头苦干和硬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汽车的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