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巅峰到低谷!中国摩托如何在越南市场逆袭,靠电动车实现翻盘?

去越南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街头能看到满是飞驰的摩托车,甭提有多得劲了。说起来,这地方的交通也有它的特点,国土是个长条形,山多路窄,高速公路少得可怜,开四轮车还真不一定方便。再加上汽车税重价高,普通人家真负担不起,摩托车自然就成了标配。别说,看起来不起眼的两轮车,居然撑起了当地的出行市场。

从巅峰到低谷!中国摩托如何在越南市场逆袭,靠电动车实现翻盘?-有驾

2019年,全国摩托车保有量就超过了六千万辆,平均每两人一辆,这是不是有点意思?销量一年能破三百万,全球范围也是排得上号的。日本车企像本田、雅马哈早年间就扎根越南,在这儿本土化生产,靠着质量稳定,价格虽贵但耐骑,稳稳占据高端市场。你买一辆100cc的得花2100美元,听着可不便宜吧,但在当地人眼里,“耐用”比什么都重要,能骑个十年不出毛病,还真就值了。

不过呢,故事的转折点来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眼尖,看出了这里的市场潜力。1995年开始,像重庆力帆、济南轻骑这些厂家,就派人过去探探路。那时候越南经济才刚起步,日本摩托虽然好,但对于人均收入那么低的环境来说,实在是门槛太高。中国企业一这可是机会呀。同规格摩托才700美元,性价比一下子拉开了差距。

从巅峰到低谷!中国摩托如何在越南市场逆袭,靠电动车实现翻盘?-有驾

从1999年开始,中国摩托批量出口,销售网点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靠着价格优势,短短几年市场分额飞涨。那时候越南的出租车司机,在农村的小伙子,谁不挑中国车?2001年甚至连组装点都直接落地越南了,成本又压了压,低价策略效果立竿见影。到2002年,可算是高峰期,中国摩托出口额冲到了19.2亿元,占有率直奔80%。越南街头能看到的,绝大多数是中国品牌,不管牌子好不好,便宜实惠就是它最大的吸引力。

可问题呢,也从这里埋下了。为了抢市场,中国企业之间开始互相打价格战。这价格战打得有多狠?重庆力帆一台摩托车利润压到30块钱,真是赔得都快见底了。厂家里工人加班加点,订单催着走,成本降到想都不敢想的地步,零件质量严重缩水。你能信吗,那时候的摩托车用的是薄钢板,螺栓尺寸偏差,密封圈还用次橡胶。这车质量就别提了,循环利用都勉强。

从巅峰到低谷!中国摩托如何在越南市场逆袭,靠电动车实现翻盘?-有驾

真相也很残酷,当这种偷工减料的车骑得久了,问题一股脑儿冒出来。摩托架生锈,链条松动,甚至引擎还异响。越南消费者刚买回去就三天两头跑修理铺,怨声载道。结果,日本车虽然贵,可稳定耐用的形象立马又抢回一大波消费者。越南媒体还开始报道中国摩托质量差的事儿,负面舆论铺天盖地。当年那股信任,眼看着就崩了。

最惨的还不是这些。2004年,越南政府直接给中国进口加了猛税,关税从30%涨到100%,还附加了一堆认证要求,把中小厂家逼到几乎退市。中国市场份额断崖式下跌,从2002年的80%巅峰,一路下滑到2016年的1%。你说,这是不是扎心?

从巅峰到低谷!中国摩托如何在越南市场逆袭,靠电动车实现翻盘?-有驾

但反过头来想,这败局能怪谁?还不是自家企业内卷作祟。低价一时拉销量,却毁了品牌长期的形象。那些曾经拼命压成本的企业,现在别说出口了,国内自己都没脸拿出来说品质。数据会说话,2002年的越南街头随处见的中国摩托,熬到2016年就成了稀罕物。中国品牌也不再是什么“红色主流”,反而是配角。

不过该的教训,中国企业也慢慢学到了。2010年代末,越南市场开始转向电动摩托,燃油车逐步退出舞台,这又让中国企业看到了一线曙光。越南政府推出政策,到2026年限燃油车进城中心,电动车呼声高涨。中国企业这次学聪明了,回归越南市场,不过不再打低价,而是以“耐用”和“稳定”为准。

从巅峰到低谷!中国摩托如何在越南市场逆袭,靠电动车实现翻盘?-有驾

电动车技术的进步,让中国企业从新找到定位。雅迪、绿源这些企业,开始在越南投建厂房,严肃抓质量,控制供应链,慎重布局服务网点。越南摩托市场这波电动化会不会成中国品牌的新机会?从增长数据趋势可真是再明显不过。到2026年后,越南禁摩令落地,电动市场可谓前景广阔,而中国企业这次似乎走对了稳健路线。

说到生意场上贪是本性,但精打细算也得有个度,过犹不及。企业当年抢份额的短视放到了今天,已成镜子,提醒大家品质才是王道。这么说吧,吃过一次亏的中国品牌,这回显然聪明了不少。

从巅峰到低谷!中国摩托如何在越南市场逆袭,靠电动车实现翻盘?-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