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网上关于汽车性能和安全的话题越炒越热,尤其是国产新能源车冒头之后,街头巷尾都在讨论“你觉得车动力太强是不是不安全?”、“有没有必要给汽车性能设个天花板?”诸如此类的问题。
前几天,某些大V还一本正经地搬出日本车企280匹马力的“君子协议”,说什么“日本资本家都自觉放弃了跑得快的权利,为了全体社会的安全牺牲利润”,听起来像是资本家忽然集体参悟人生,个个佛光普照似的。
可是你琢磨琢磨,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一群以利润为天的企业家,能不约而同地做“利他主义”道德模范?
这事要是搁你身上,你会放弃竞争优势,跟同行一起“自律”吗?
我觉得这事里边的猫腻大得很。
首先咱们得问,企业自律到底靠不靠谱?
尤其是没有监管、没有法律约束的行业自律,能靠什么维系?
说白了,不就是彼此心照不宣地玩“面子工程”,表面上都说“我很守规矩,大家都很道德”,背地里谁又能真正查得清楚?
要知道,商业社会的本质是逐利,你真以为资本家会为大伙儿的安危自觉当“活雷锋”?
那不是扯淡吗。
日本车企280匹马力的协议,被吹得跟圣经一样,其实就是一场精心打磨的营销秀。
你仔细看看,这事发生在啥背景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性能车市场疯狂竞速,街头暴走族横行,交通事故层出不穷,舆论压力山大。
这个时候政府要管,企业看风向,有人一合计,干脆行业集体说“我们只造不超过280匹马力的车”,还顺带把极速限制在180公里。
你说这是自律,其实是怕将来政府下更狠的手,索性先把门槛降下来,抢个主动权。
你看看,资本家们的算盘打得可比大V高明多了。
可你以为他们真的就都守规矩了吗?
别天真了。
你去看那些日本性能车的宣传册,马力值永远都写280匹,可是实际测试呢?
日产GTR、三菱3000GT、本田NSX这些车,实际马力远超280匹,甚至有的接近320匹。
更逗的是,出口到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同款车型,直接明着标320匹,发动机是一模一样的。
你说这叫自律?
这不是赤裸裸的数字游戏吗?
就跟你在饭店点了份“减盐健康菜”,结果后厨偷偷加了一勺,反正你吃不出来,口感还更好。
企业玩的就是这个“表面自律,实际造假”的套路。
有些人还觉得日本企业很讲信用,什么“日本本土版产品质量更高”,有人专门跑去日本买电饭煲、买马桶盖,结果发现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中国工厂生产的,甚至因为中国本地的使用习惯,防水性能还比日本版好。
你要是问问厂家,全球同款标准,哪个贵哪个便宜,答案让人哭笑不得。
资本家的底色一直是逐利,哪来那么多道德光环?
再说回汽车安全和性能的事,很多人被那种“限性能就能保安全”的观点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你有没有想过,事故率和马力真的有直接关系吗?
日本实施“君子协议”那几年,道路死亡率确实下降了,可你把数据掰开了揉碎了看,发现关键因素其实是ABS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等安全技术的普及,跟马力限不限制根本没什么一毛钱关系。
2004年,连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主席都公开承认“没发现马力和事故率有直接关系”,这话已经把所有的“君子协议”神话都戳破了。
那你说,日本车企这么做到底图什么?
一边口头上说自律,一边实际偷偷提升性能,其实就是为了多卖点车、赚更多的钱。
还顺带给自己塑造了一个“低调而强悍”的形象。
很多人一听280匹马力,实际跑起来比标称还猛,心里就觉得日本车“暗藏杀机”,越买越有劲儿。
这种营销效果,简直就是捡了个大便宜。
你说资本家傻吗?
人家精明着呢。
其实这个套路不光在汽车行业有,在日本整个制造业都很普遍。
你看近几年,丰田、三菱、日产这些大牌,造假风波一波接一波。
丰田去年因为柴油引擎测试造假,暂停了好几款车的出货,调查发现他们用非量产的测试软件调整结果,目的就是让产品在检测里看着更靠谱。
今年又查出碰撞数据、刹车测试造假,连国土交通省都说“整个行业都习惯轻视规则”。
这不是一两家企业的问题,是行业文化的问题。
你还指望他们自觉自律?
连自己家的门都管不住,还能管全社会的安全?
那我们中国现在的新能源车风头正劲,难道就应该跟着日本人“限性能”?
这个问题,其实得这么问:我们讨论安全,是为了什么?
是怕出事故、怕死伤,还是怕新技术没跟上监管?
安全这个事,归根结底是技术进步、管理规范和驾驶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把马力限了,技术跟不上也白搭;你技术牛逼,监管到位,马力高也照样能安全。
比如说,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主动刹车系统、自动驾驶辅助这些东西才是关键。
你天天纠结马力多了几匹,结果电池遇到事故会起火爆炸,谁来管?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琢磨:行业自律不等于行业清白。
没有外部监管,没有第三方核查,大家嘴上都说自己规矩,其实谁都在偷偷摸摸地做小动作。
你如果迷信“日本样板”,那就容易进坑。
商业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表面风光、暗地里耍滑头。
你自己装聪明,结果被人家营销套路耍得团团转。
而且现在信息透明了,大家都能查到数据、公开案例,谁再拿日本车企的“自律神话”当行业灯塔,那真是自找尴尬。
你看看那些年追着买日本小家电、买日本性能车的人,后来发现质量和性能根本没多大差别,甚至国产版更适应实际需求,价格还便宜。
品牌光环一破,剩下的就是赤裸裸的产品对比,谁家东西实在,谁家服务到位,谁家监管不缺位,消费者自有判断。
所以回头看,汽车安全到底靠什么?
靠企业自律吗?
靠行业默契吗?
其实啥也靠不住。
你要真想安全,还是得靠技术升级和严格监管。
企业自律是好听的,但没人能拦得住逐利的本能。
你看现在国产新能源车在主动安全、智能辅助驾驶、电池防护方面下了多少狠功夫,这才是正道。
你天天限性能、限马力,结果技术原地踏步,事故率一样压不下来。
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消费决策上也是一样,别被大V忽悠,什么神话科普、行业楷模,听听就行,关键还是得看实际数据、真实体验。
不要迷信哪个国家的道德光环,也不要嘲笑自己国产车不行。
与其在“限不限制性能”上死磕,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上。
一句话来说,真正的安全保障,从来不是靠自导自演的神话,而是靠扎扎实实的技术和严密的监管。
日本车企的“君子协议”只是一个行业自保的策略,营销比道德分更高。
你要是被这种套路忽悠着跟着学,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其实想明白了,所有的商业“神话”,本质都是营销和人性的博弈。
信了神话,不如信自己。
所以,看清楚吧,安全不是靠行业自律,也不靠资本家自觉。
技术进步、监管到位才是王道。
别再把别人用来糊弄市场的“假自律”当真理,咱们自己得有主见,理性看待数据,实事求是做决定。
日本的故事,听听就好,咱们不必照搬。
谁把汽车安全做得扎实,谁就是行业标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