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L9,这台卖到40万以上的国产“奶爸车”,上市时被捧上神坛,如今却被推上风口浪尖。月销破两万、用户排队提车的盛况背后,突然涌出铺天盖地的负面舆情:刹车失灵、增程器异响、座椅故障…… 更诡异的是,这些投诉像被编排过一样集中爆发,时间点精准卡在理想MEGA发布前后。李想罕见发飙:“我们已经掌握证据,知道是谁在背后操控水军。” 他没点名,但语气笃定。一场看似普通的口碑风波,背后真有黑手?今天,我来扒一扒这场“围攻”背后的细节与真相。
先说结论:理想汽车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被系统性放大;竞争对手的“影子战”正在新能源赛道上演,而消费者成了夹心层。
我开过理想L系列三款主力车型,也跟多位真实车主聊过。他们的反馈很真实——车不错,但小毛病不少。比如L9的增程器在低温启动时会有“哒哒”声,L8的后排屏幕偶尔死机,L7的座椅通风在夏天不够猛。但这些,算得上“致命缺陷”吗?显然不是。 更多是软件优化和品控细节的问题,属于可以OTA升级或售后解决的范畴。
可你看看网上那些帖子:标题全是“理想L9高速刹车失灵,一家三口险丧命!”、“理想ONE座椅突然塌陷,老人当场骨折!”——情绪拉满,细节模糊,视频剪辑痕迹明显。 我专门找了一位从事影视后期的朋友分析了几条“爆款视频”,发现至少有3条存在关键帧删减、音效叠加、场景嫁接的问题。这不是维权,这是剧本。
李想说他知道是谁,但不说。为什么?因为他清楚,一旦公开对撕,只会拉低品牌格调,陷入“你说我黑,我说你黑”的泥潭。 理想一直想走“家庭科技”路线,强调温暖、可靠、克制。如果跟对手互泼脏水,等于自毁人设。所以他的回应很克制:“我们不想变成和他们一样。” 这句话,其实信息量巨大。
那么,谁最可能“藏得很深”?我们不妨从利益相关方来推演。
第一,传统豪华品牌。 BBA在电动化转型上慢了半拍,眼看着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抢走中产家庭市场,尤其是30-50万这个黄金区间。理想L系列几乎零死角地切中了这类用户的需求:空间大、配置高、智能化够用、增程无焦虑。BBA的纯电车卖得贵,续航虚,品牌光环在年轻家庭面前正在褪色。 他们有没有动机?有。但手段?不太可能亲自下场搞黑稿。更可能是默许或纵容经销商体系里的“灰色操作”。
第二,同为新势力的某“蔚小理”中的“小”和“蔚”。 蔚来走高端服务路线,与理想有重叠但不完全对标。而小鹏,一直主打“智能驾驶”,在家庭用户市场声量渐弱。理想MEGA发布前,小鹏X9刚上市,主打“纯电MPV”。 两款车直接竞争。MEGA凭借5C超充、低风阻、冰箱彩电大沙发,瞬间抢走所有头条。小鹏X9的热度被碾压。此时,理想口碑崩塌,对谁最有利?不言而喻。
第三,传统燃油车企转型中的“焦虑者”。 比如某些自主品牌,电动化布局迟缓,销量下滑严重。他们既打不过特斯拉,又怕被理想、问界这类“新物种”彻底颠覆。与其正面硬刚,不如暗中搅局,搞乱舆论场,让消费者对新势力产生“电动=不靠谱”的刻板印象,从而为自己争取喘息时间。
但这些都只是推测。李想说“有证据”,那我们等他亮牌。不过,更值得警惕的是:水军围攻,正在成为行业“潜规则”。
我采访过一位曾供职于某公关公司的朋友,他透露:“一套成熟的黑竞品流程,成本不到20万,能产出500+篇‘真实用户’帖,覆盖微博、抖音、小红书、汽车之家等全平台。” 操作模式很成熟:找素人演员拍“事故”视频,买水军账号刷差评,找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写“亲身经历”,再通过算法推流放大。最狠的是“SEO劫持”——当你搜索某品牌车型时,首页全是负面内容。
理想这次被盯上,恰恰说明它太成功了。 2024年,理想全年交付超40万辆,净利润破百亿,是新势力中唯一实现稳定盈利的。它不做低端车,不打价格战,靠精准定位和产品力吃饭。这种“优等生”,最容易被“差生”联合起来搞。
但消费者呢?我们才是最终买单的人。当舆论被操控,真实声音被淹没,我们还怎么做出理性选择?
我身边就有例子。一位朋友原计划买理想L8,看了半个月网上的“刹车门”新闻,最终转订了某德系电SUV。结果提车后发现,那车续航虚标30%,车机卡顿,售后服务网点少。他后悔了:“早知道,就该去试驾一下再说。”
这正是水军最可怕的地方:它不直接造谣,而是制造“信息迷雾”,让你在恐惧中做出错误决策。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根据懂车帝2024年Q2《新能源质量报告》,理想品牌的百车故障数(PPH)为1.8,低于行业平均的2.3。其中,动力系统故障率仅为0.3%,远低于某些宣称“全栈自研”的竞品。这意味着,理想车的整体可靠性,其实处在行业上游。
可为什么负面声量这么大?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用户发帖说“理想空调制冷快”,没人转发;另一个说“理想座椅塌了”,瞬间十万+。平台算法偏爱冲突和情绪,这是人性弱点,也被黑产精准利用。
那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别信“网传”,去试驾。 我反复强调:任何车的好坏,开过才知道。 刹车脚感、悬挂滤震、车机流畅度、语音识别准不准,这些体验,文字和视频根本无法传递。理想全国有400+交付中心,试驾完全免费。花两个小时,比你看一百篇帖子都管用。
第二,看权威报告,别看情绪输出。 中保研碰撞测试、中汽研可靠性榜单、第三方平台的续航实测,这些数据更客观。比如理想L9在中保研全部项目获评G(优秀),而某热门德系电车在侧面碰撞中仅得A(良好)。
第三,警惕“完美人设”和“绝对黑料”。 没有完美的车,也没有一无是处的车。理想确实有短板:纯电续航不算最长,操控乐趣不如保时捷,品牌底蕴比不上奔驰。但它把“家庭舒适”做到了极致。你要的是一台车,还是一台“社交货币”?想清楚。
最后说说李想的态度。他选择不公开对手名字,我反而觉得这是种成熟。商业竞争,终究要靠产品说话。 理想MEGA的订单还在涨,L系列月销稳在2万+,说明市场用脚投票。黑稿可以闹一阵,但骗不了持续的销量。
这场“围攻”也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当技术差距缩小,竞争就会从产品转向舆论。 谁能守住底线,谁才能走得更远。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谁在背后操控?也许我们永远不知道确切答案。但我们可以选择——不信谣、不传谣,亲自去开,理性判断。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这场“理想被黑”事件?你觉得新能源车企之间,该不该有底线?你有没有因为网上的负面评价,放弃过一台你原本喜欢的车?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如果你有理想车型的用车经历,不管是吐槽还是夸赞,我都想听。下期,我可以做一期“理想车主真实吐槽大会”,让声音回归真实。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