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万买5台奔驰,24小时私人服务?!”
某地,一名男子声称要花450万购买5台奔驰车,4S店女销售激动不已,不仅在豪华酒店为其提供24小时贴心服务,还准备了各种优惠方案。
没想到几天后,这名“壕客”竟然穷到连饭都吃不起,女销售这才发现自己被彻底套路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案发当天,李先生西装革履地走进了北京某知名奔驰4S店,一进门就气场全开。
“我要买车,5台奔驰S级,预算450万左右。”
听到这话,女销售小王瞬间瞪大眼睛,心想:“天啊!这是遇到大客户了!”
李先生表现得相当专业,对各款车型的配置如数家珍,还不时拿出手机接听“重要电话”,言谈间透露自己是某公司老板,准备给高管们配车。
小王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450万的大单,这得是多大的提成啊!”
她当即表示:“李总,您这么大的单子,我们店必须给您最VIP的待遇!”
接下来的几天,小王简直把李先生当成了财神爷:
专门在五星级酒店开了房间,24小时待命为其服务,详细介绍各种车型配置、优惠政策,甚至连吃饭都陪着。
李先生也很“配合”,不断表示对服务很满意,还说:“小王,你的专业让我很放心,这单就交给你了!”
可第三天晚上,事情突然有了转机——
小王发现,这位“李总”竟然在酒店餐厅偷偷吃别人剩下的食物!
她顿时感觉不对劲:“一个要花450万买车的老板,会穷到吃剩菜?这真的不是在演戏吗?!”
小王悄悄调查后发现,李先生根本没有公司,连身份证都是假的,所谓的“重要电话”都是他自己设置的闹钟!
当小王质疑时,李先生还在狡辩:“我只是暂时资金周转有问题,过两天就能付全款!”
可当4S店要求他先交定金时,李先生竟然拿不出一分钱,最后承认自己就是想享受一下“被当成有钱人”的感觉。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24小时贴心服务,结果是个骗子?”
“这销售也太天真了,连定金都不收就全程陪同?”
“450万的梦想,败给了一顿饭钱……”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男子虚构身份骗取服务,是否构成违法?
根据《民法典》规定:“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合同无效。”
本案中,李先生虚构身份和购买能力,骗取4S店的免费服务,其行为涉嫌欺诈。
那4S店提供如此“贴心”的服务,是否也有问题?
根据《民法典》规定:“经营者应当合理审查交易相对方的履约能力,对明显超出常理的交易应当谨慎处理。”
律师这么看:
虽然李先生的行为确实不当,但4S店在未收取任何定金的情况下,就提供如此高标准的服务,说明其风险防控意识严重不足。
正常的商业流程应该是:先收定金确认购买意向,再提供相应服务,而不是被客户的“口头承诺”冲昏头脑。
从法律责任角度:
李先生虽未涉及刑事犯罪,但其虚假身份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4S店虽然是受害方,但其服务流程存在明显漏洞
最终双方协商:李先生向4S店道歉,并承担了部分酒店费用,4S店也对内部服务流程进行了整改。
3
03深刻教训
450万的豪车梦,败给了一顿饭钱,防不胜防的套路!
虚假身份骗服务本是违法行为,但谁会想到买车还要先验证身份?
有网友热议:“这年头,连买车都要演技了?4S店也太好骗了吧!”
也有网友表示:“做生意就得先收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重要问题:
1.商家风险意识薄弱 任何大额交易都应该有相应的风控措施,不能仅凭客户的口头承诺就提供高成本服务。
2.诚信体系有待完善 社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信用体系,让虚假身份者无处遁形。
3.法律意识需要加强 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了解基本的合同法和民法知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理性消费观念重要 追求被尊重的感受可以理解,但通过欺骗手段获取是违法的,最终害人害己。
这起看似荒诞的案例,实际上反映了现代商业交易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无论是商家的过度热情,还是个人的虚荣心作祟,都需要我们深思。
真正的尊重来自于实力,而不是欺骗!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