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雅马哈Tracer 9用119马力征服冒险爱好者,铃木GSX-S1000GX以152马力标榜运动性能时,本田却给最新曝光的CB1000GT装上了一颗150马力的心脏。
这个数字在公升级摩托车圈里算不上惊艳,这款车压根没打算去越野撒欢,它是一台彻头彻尾的“公路特化型”旅行车。
在澳大利亚车辆认证系统里悄悄现身的CB1000GT,其实藏着本田对市场的精准算计。 现在的摩托车爱好者越来越务实,谁真的会骑着公升级重机去穿越亚马逊雨林?
大家要的是周末跑山时的操控乐趣,长途摩旅时的舒适体验,日常通勤时的便利性。 正是看准这点,本田才决定把CB1000 Hornet的街车骨架,改造成更适合公路驰骋的旅行机器。
从曝光的资料看,CB1000GT虽然顶着“GT”的名号,骨子里却还是那个暴躁的四缸黄蜂。
999cc的直列四缸发动机源自2017款CBR1000RR Fireblade,这款经历过赛道洗礼的引擎,现在被调校得更适合日常使用。
最大功率出现在11000转,这意味着在城市里骑行时,你根本用不到它的全部实力。 当你拧动油门,四缸发动机特有的高转啸叫声还是会提醒你,这可不是好惹的普通旅行车。
车身设计处处透露着本田的实用主义哲学。 钢制主车架直接沿用自CB1000 Hornet,这能省下不少研发成本。
副车架经过重新设计,坐垫更宽更厚,后座也做了优化,明显是在向长途舒适性妥协。
聪明的是那个可安装边箱的设计,不需要的时候拆掉就是一台运动街车,需要长途旅行时装上箱子就能变身行李驮兽。
半整流罩的设计值得玩味。 它既不像冒险车款那样张扬,又比纯街车多了几分实用主义的美感。 风挡虽然不高,但足够把气流引导到骑手头盔上方。
手把护罩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配置,在寒冬腊月的长途骑行中才会显出价值,能少吹一点风都是幸福的。
悬挂系统选择了中庸之道。 比街车更长的行程,又没达到冒险车款的夸张高度。 这种设定在山路弯道中能提供足够的支撑,遇到破损路面时也比纯运动车型更从容。
前减震用的是SHOWA SFF-BP USD倒置式,后减震是Pro-Link系统中置设计,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配置。
制动系统同样务实。 前轮双碟配日信四活塞卡钳,后轮单碟配单活塞卡钳,这套组合在CB1000 Hornet上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没有追求极致的性能,但在可靠性和维护成本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值得关注的是,CB1000GT标配了双向快速换挡系统。 这个在超跑上常见的配置下放到旅行车,说明本田确实想打造一台“不无聊”的GT车型。
不用捏离合器就能换挡,不仅提升了便利性,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运动骑行的连贯性。
有业内人士推测,本田可能会为这款车配备E-Clutch电子离合器技术。 虽然目前没有官方确认,但这个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雅马哈在Tracer 9上已经搭载了Y-AMT系统,铃木的GSX-S1000GX也有类似技术。 作为技术储备雄厚的本田,不可能在这个领域落后。
CB1000GT的亮相时机耐人寻味。 11月的米兰车展是摩托车界的奥斯卡,选择在这个舞台首发,说明本田对这款车寄予厚望。
虽然全球摩托车市场正在经历电动化转型,但在公升级燃油车领域,传统厂商依然有深厚的护城河。
这款车的出现,也反映了摩托车消费趋势的变化。 十年前,冒险车款是市场宠儿,每个人都想成为环游世界的探险家。
现在消费者更理性了,知道自己99%的骑行时间都在铺装路面上。 与其为那1%的越野可能性买单,不如选择更适合日常使用的车型。
本田的“一机三味”策略在CB1000GT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一台发动机,同一个车架平台,通过不同的调校和配置,衍生出街车、复古车、旅行车三种完全不同性格的车型。 这种模块化开发思路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与竞争对手相比,CB1000GT的150马力参数处在中游水平。 比雅马哈Tracer 9的119马力强劲,又不如宝马S1000XR的170马力狂野。
这种定位很“本田”,不追求极致性能,在可靠性、实用性和驾驶乐趣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从市场反馈看,欧洲消费者对这类公路导向的旅行车接受度很高。 雅马哈Tracer系列常年位居销量榜前列,铃木GSX-S1000GX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本田此时推出CB1000GT,显然是看中了这个正在成长的市场细分。
虽然定位为旅行车,CB1000GT依然保留着明显的运动基因。 略微上翘的车尾线条,紧凑的轴距设定,都暗示着这款车在山路弯道中不会令人失望。
这种“能文能武”的特性,正是现代摩托车消费者最看重的品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