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白宫宣布,汽车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减免政策延长到了2028年才过期。原本说好两年后结束,这下直接加码五年。老实说,作为一线在车企摸爬滚打的人,我觉得对福特、通用这种大厂绝对是个见光死的好消息。毕竟过去这一年,光零部件这块儿亏损都快八九十亿美金了——福特二季度亏了8亿,通用11亿(这些数字是估算,数据没那么精准,但起码数量级没错)。
我跟一个在底特律福特工厂的老友聊起这事儿,他吁了口气说:要不是这减免,厂里根本撑不下去,亏得不止这些钱。这句实话是骨子里反映了供应链的真实艰难。你想啊,零部件关税上去,整个生产链条都得撑价,毛利瞬间溜走一大半。大家往往没想到一辆车各个零件拼凑起来,供应链其实就是一盘很复杂的牌局,关税这东西就像裁判不断改规则,一个回合打下来,车企成本忽上忽下,谁还能稳定盈利?
不过我得承认,刚开始听这消息时脑子里憋着个疑问:这政策延长,到底是美国想保护本土产业,还是只是在权衡利益时妥协了?这操作有点像我之前跟供应商谈判时,大家都想把锅甩给对方,结果但凡稍微让步,就成了双方的无奈协议。对比一下同级别车企,日系那边其实早就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本土化达成成本平衡,美国厂商这边还要靠政策撑腰,你说,这是不是就说明车企的研发和供应链弹性不足?
有趣的是,不只是延长减免,还传出了一份新政策文件,里面提到可能对进口卡车收取关税——这就更绕了。咋回事?明明要帮车企降低成本,偏偏卡车又来个加税。朋友小李在修理厂干了十多年,对我说:这根本是政策矛盾,厂商能省料不代表消费者能省钱,这就是套娃。 老实讲,我第一次听也乐了,政策绕晕人,消费者反而得掏更多钱,但说真的,也太矛盾了。
车企股价跟新闻同步表现,消息一公布就短暂飙升,显然投资者盯着成本下降的蛋糕。但我往下想,营销层面和市场需求这段才是真硬茬。说不定这股热度三个月后就褪了,亏损能不能扭转,真的还得看车行能不能卖得出去车,是不是?事实上,上个月我翻了翻手机相册,看到一张车展照片,旁边几个客户和销售员谈笑风生,销售员跟客户说:这车这成本我们压到通知单最底线了,你要抢趴下。这深刻说明一点,车企即使有了政策红利,也不一定能立刻在终端价上松手。
再来聊聊卡车这波加税影响。美国土生土长的卡车厂家,一听到政策可能管制进口货,估计眼睛都亮了,毕竟对他们来说是守护家门口粮仓的好事——但代价是,买进口卡车的消费者多半要掏更大价钱。举个粗略计算,假设加税提高了5%的成本,按百万元的车算,那就是多出5万块,这部分钱谁买单?消费者无疑成了最终输家。
政策背后的就业问题也没那么简单。福特供应链经理曾跟我吐槽过:哪有那么容易,仅仅减税能多雇人?还得看市场订单,有没有钱做研发,有没有新产品能卖出。 这句话我心里很清楚,汽车行业就业不仅靠关税,更靠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缺货和市场不顺畅,工厂开再多班都白扯。
我自己也有点纠结,刚才夸车企供应链脆弱,又批评了政策妥协,这逻辑是不是有点松散?说白了,这事儿本就复杂,倒是让我正好更体会到行业里的灰色地带——政策不是单纯的利好或者利空,多半是找平衡点的博弈。
说来有趣,美国一边说要保护本土制造,另一方面又不想完全割断进口链,你看这减免和加税两步棋,是不是让我想起了表哥小时候玩桥牌,一边出牌一边偷笑,明明想赢,却故意放慢节奏?(这段先按下不表)
还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未来五年,美国会借这政策窗口期推动自动驾驶卡车技术,靠技术进步来弥补成本压力?没啥根据,就车企最近财报透露的研发加码,或者是市场风向的某种信号。
想说个小细节,我记得修理工老张上周给我讲过,他说:现在零件没以前方便买,进口政策变动大,有时候抢不到货,修车都得等零部件一个月。这反映出一个真实现象——政策一变,供应链马上遭殃,这对消费者体验也有影响,你说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有时候,车企的成本谈判,远比我们看到的数字更隐秘,更紧张。
咱们聊聊,你觉得这项政策会不会让美国消费者真感受到赚到了?或者说,又会有哪些隐形成本在背后暗渡陈仓?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