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万一辆奔驰,结果送去贴膜,发动机散落一地,你信吗?
我当时看到侯女士那张脸,差点没忍住笑出声——不是笑她,是那种“这世界到底怎么了”的无力。
你想想,这年头,4S店套路多得像老北京胡同口的糖炒栗子,剥了一个还有一筐。
侯女士,云南昆明本地人,十几年打拼,终于攒下一把辛苦钱。
新车刚提回家,钥匙还带着塑料膜,员工电话催她来贴膜,她心想,这点小福利就当给自己庆祝。
三天没动静,谁会多想?
可你猜怎么着,等她进店一看,车子好端端停那儿,发动机跟玩具一样被卸得七零八落。
那场面,谁见了不心头一紧?
贴膜贴到发动机里头去了?
4S店员工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嘴里还念叨着“常规操作”。
就差没说给发动机也贴层膜,防潮防震防小人。
你要说这是“行业流程”,那买个汉堡都得先拆了牛肉饼检查一遍?
其实,类似离谱的售后操作早就不是新闻。
搜索关键词“4S店私自拆车”,热搜底下全是亲历者的控诉。
数据摆在那儿,最近两年高端车主投诉“未授权大拆修”激增,17%增长率,活脱脱一场行业共振。
侯女士不信邪,直接跟店长杠上。
店里的说法也挺新鲜,交钥匙=授权全权处置。
试问,咱小时候把书包寄存超市,店员有权随手翻出一篇小作文帮你改错吗?
4S店那点“霸王条款”,真能笑死人。
最绝的是,发动机拆了还没提前招呼一句,理由随手拈来:检测故障、为客户好、流程规定……这些话听多了,你会发现汽车圈和娱乐圈一样,套路和“剧本”都写得明明白白。
前几年,江浙沪宝马女车主上门维权,行车记录仪还原了全套“换件表演”;再早一点,体育圈某经纪人家里遭遇“豪车保养大作战”,一条视频直接火上微博热搜。
你说身份能当护身符?
别闹了,割韭菜从来不问你背景。
侯女士这回倒是真刚。
不是那种在朋友圈发发牢骚的“云维权”,她直接硬刚,证据摆桌子上,照片、录音、维修单一条条列得清清楚楚。
法庭那天,4S店还想甩锅,搬出一堆“行业惯例”“流程规范”,说得再花,架不住证据砸脸。
法院判了:违规,赔钱,精神损失另算。
这一锤子下去,4S店老板估计好几天吃不下饭。
你说消费者容易吗?
贴个膜都能拆个发动机,换个雨刮是不是还得检查变速箱?
豪车品牌的“售后信仰”就像一层精致滤镜,轻轻一碰全碎。
数据上看,二手车市场最怕的就是这种“未授权拆修”记录,新车一旦被动过大手术,市场价立马跳水。
侯女士要的不是赔多少钱,她要的是个说法,是个底线。
其实,4S店也不是全无压力。
厂家KPI、售后服务、流程规定——每一条都像紧箍咒,逼着他们“主动作为”。
但再怎么“流程”,透明和尊重总得有点底线。
不提前沟通,这锅真没人替你背。
欧美很多国家早就把售后授权写进流程,每一步都能追溯。
咱这边,往往还是“橡皮条”一样,一拉长十米远。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体育圈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球员赛场上摔倒,队医冲上来检查鞋带,转播镜头追过去,全网热议。
幕后故事谁在乎?
粉丝只要一个结果。
汽车消费其实也差不多,大家要的是明明白白、舒舒服服,而不是一肚子气。
网友有时候就像放大镜,盯着别人家的芝麻,自己家的西瓜在院子里烂了都不管。
遇到“离谱操作”,有的人会自嘲一句“以后买车得自带摄像头”,有的人直接摆烂,“算了,懒得闹腾”。
侯女士的赢家剧本倒是给了行业一记警钟。
她赢了,4S店赔了,故事到这儿好像该收尾了。
可你要问我,贴膜拆发动机这事儿会不会再发生?
别逗了,换个地方,换个主角,下一个侯女士还在路上。
谁还没遇到过几次“服务升级”?
只不过,有的人选择忍,有的人选择怼。
最后,插播个互动——你要是遇上这种事,是愿意当个“老实人”,还是像侯女士一样,直接把4S店送上热搜?
评论区等你,别说你没想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