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像考试,比亚迪出驾驶打分,全家用APP查习惯

咱们现在开个车,是不是越来越像在考试了?以前开车在外头,家里人最多也就是一声问候:“今天路上顺不顺?”你随便一答,家里人也听不出什么花来。可是现在,比亚迪又来了个新把戏,把你每天在路上的玩法都记得一清二楚,回家给你“打分”。这倒好,不只是老婆,连丈母娘都能拿着APP,一本正经地审查你的驾驶表现,有点像家门口装了个“电子婆婆”。

你说这新功能是好事,还是坏事?咱们先琢磨琢磨。每天开车,是个什么情绪?上班迟了,红灯多了,隔壁车横插一脚,谁没爆过几句粗口,心里嘟囔几声?现在倒好,你一脚刹车踩急了,方向盘猛扭两下,手机上全记录下。家属点进APP一看,整个路线的“犯罪证据”全都有,“老李,怎么又六次急加速?今天谁惹你不高兴了?”估计不加班回家都得挨批。

这事儿让我想到以前小学查卫生,有些班主任搞“星级评比”,扣分贴黑板,今天谁桌子乱了,明天谁没倒垃圾。那会儿大家就觉得,一天被数落三回,心里堵得慌。现在轮到开车了,一切数据化,分级打分,还分什么‘技压群雄’、‘人车合一’——听着不光荣耀,背后其实也是压力山大。要不说,这么多家长广告,最后孩子学会的,是怎么“对付”系统,不是怎么扫地。

是不是开个车,都要先把自己的小情绪藏好?每次油门刹车都像走钢丝。由不得你平常人有点小脾气,系统自动把你“暴力驾驶”标签一贴,明天还简直就是:谁还敢和你同车?

另外,这种“透明化”的数据,真能帮我们变得更安全吗? 换个角度看,是不是反而让我们越来越敏感、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又不及格了?”“下回还敢超车吗?”反倒弄得紧张兮兮。本来下班累了,听首歌,高高兴兴,结果旅程报告一看,“打分不及格”,还得回家向老婆请罪——合着科技进步,不止让车聪明了,也让生活更有内卷意味。

有朋友说:“这样全家都能看到驾驶习惯,好歹能拦住我老公开快车。”这个思路没错,安全肯定在第一位。可问题是,之前开车好不好,家里人是不是真关心?很多时候,是出了事才当回事,平常你油门踩重踩轻,路线走哪,都在你一念之间。现在好了,细小习惯都能被家属盯住,等于开车时连“自由放松”都没了——怕自己“会影响家庭评分”,怕分低了“键盘伺候”。再说,这个“路怒症”可不是APP能治好的,万一真碰上个路痴+路怒+大无畏性格的家伙,系统越限制他,可能心情越别扭,到头来也是闹心。

开车像考试,比亚迪出驾驶打分,全家用APP查习惯-有驾

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也不乏焦虑。你开个车,还要小心翼翼防着“父老乡亲云监工”,难道不会让人越来越不自在、越来越不自信吗?很多人开车本来就紧张,这下好了,哪怕你“车技炉火纯青”,万一被误判了,还得向家里解释一通:“不是我彪,是系统误会我了!”你说这是不是大数据“以爱之名”干涉生活?

当然,换个脑筋想,也算是对危险驾驶的提醒和监督。最怕的就是身边人觉得你什么都好,实际上潜藏风险。现在大家都爱说“透明”,啥都明面上来,出了事拉清单——可开车这种事真能全靠打分系统制约?有人会因为分高而小心翼翼,也有人累了索性删软件、拔SIM卡,还能不能堵得住自己“那一口气”?

还有,数据传给APP,到底谁在看、怎么用?比亚迪现在说用“脱敏”处理,明天开发新功能,是不是还得用你的“用车轨迹”?你今天去哪里、哪儿开得稳、哪儿踩了油门,万一哪天卖给广告商,变成推销保险、贷款催收,这个“打分”也许就成了麻烦。我们都说“科技向善”,可多少互联网公司一张嘴,背后还不都是算利润?谁能保证,全社会不会被“习惯评分”这个东西绑住?

开车像考试,比亚迪出驾驶打分,全家用APP查习惯-有驾
开车像考试,比亚迪出驾驶打分,全家用APP查习惯-有驾

想远点,说不定以后买保险,保险公司都要看APP里的旅程报告。你分数低、路怒多,下次涨你保费,逻辑上讲也没毛病。这是进步还是“把人当数据”?有些事,就像每天打卡、计步数、睡眠质量表——表面帮你健康,实际上把人逼急了就会作假。未来是不是连滴酒未沾都得跟油门行为关联?是不是哪天单位绩效都得看“驾驶文明分”?这玩意儿一旦成了“达标硬杠”,怕不是大家以后都要琢磨怎么“骗系统”了。

开车像考试,比亚迪出驾驶打分,全家用APP查习惯-有驾

再具体点,家庭对于驾驶分的理解也五花八门。有人看得重,非得老公分数一直95+才放心;也有人觉得,车就该勇猛点,不动不出事,一动才代表活力。你说“出神入化”厉害,可开车不是演杂技——是路况复杂压力大,才有细节,才会不完美。过度细化,哪怕每次攒5分小毛病,天长日久,家里小日子都能整出“安全批斗会”。到那时候,原本温馨的家庭,一沾上APP,满是“复盘”“评分”“考核”。

开车像考试,比亚迪出驾驶打分,全家用APP查习惯-有驾

舍不得吐槽,但还是佩服科技的力量。现在开车一举一动都会被数字画出来,似乎离“没人知道你在干啥”这日子越来越远了。可其实,有些生活本该有点距离感,该糊涂就糊涂,偶尔急加速、偶尔慢吞吞,也没啥大不了。精神内耗、生活累,技术“万能”抹平不了家庭那份信任。

想想咱们今天,连买车都得选“能不能自查分”的,下一步是不是冷静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省心,还是随心?技术再牛,也替不了每个人对安全和责任的那份自觉心。APP管得再细,我们还得防自己的急脾气。

别的不说,如果某一天,咱们的家庭温度,得按“驾驶评分”发工资,按“行车习惯”过日子,那日子估计也够呛了。回头看,是不是又对科技的无限介入生活多了点疑问?管的太细,也许就没人敢自由喘气、自由犯错。就像小时候父母天天跟在屁股后头盯着作业,盯多了早晚也烦。这事不是“技术进步”就能全圆满。

最后,开车是小事,生活是大事。APP能监督开车,能不能教会人换位思考?能不能让家属更懂“为什么有时脾气急”?偶尔急刹,是技术问题,也是心情写照。比起让系统当“电子家长”,不如大家多用点耐心、多聊聊天,也许路怒自然就少了。

说到底,开车倒不怕“分数低”,最怕“活得紧”。我们应该问自己一句:咱们需要的是更高的驾驶分,还是更好的生活?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