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长时间不开,电池和轮胎都要“伺候着”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车买回来总想着天天开,可真遇上出差、回老家过年啥的,一停就是十天半个月。油车这点事儿老早就有人传授经验了:拔电瓶线、轮胎气打足、三五天打个火——师傅们嘴里常挂着那句,“别让它憋坏了!”可换成新能源,这一套还管用不?
前阵子群里小刘问,他那台纯电轿车准备放地下库俩月,说是媳妇生娃得回东北待产。我当时也愣住,毕竟油车那些老办法,好像搁在新势力身上不太对路。
其实说白了,不管烧油还是靠电,只要长期不动,都绕不开几个问题。比如轮胎——这玩意儿没得商量,不动就容易变形。尤其现在这些纯电SUV啊轿跑啊,底下趴着块大号“充电宝”,重心低归低,总重量比同级油车能多三四百公斤。有师傅跟我唠过,说他们店修过一辆新款纯电MPV,因为主人出国两个月没挪窝,再启动方向盘抖得厉害,还以为转向机坏了,其实是轮胎压瘪了一圈。
还有一个细节,大部分新能源跟燃油一样,都有12V小蓄电池(不是主动力那个),亏起来照样趴窝。我邻居去年冬天就栽这坑里,他那台混动车钥匙怎么按都没反应,以为遥控器坏了,最后拖到修理厂才查出来,是12V亏空,全靠救援搭线才解锁。
但说到底,新能源和传统汽油发动机,有些地方还真不能混为一谈。比如插混或者增程车型,它们肚子里既有锂离子大包,又藏着发动机。这种情况下,如果只顾给动力包充好,把发动机晾凉,那等你哪天想切换到燃油模式,就可能遭殃。有位技师提醒我:“插混隔三差五最好强制启动一下内燃机,让润滑系统走一圈。”听起来麻烦,但真碰见喷嘴堵死或气缸生锈,比这个折腾多了去了。
再说回最让人头疼的动力包。有些朋友觉得临时不用,就把SOC拉满再停。但实际上,这操作对锂材料并不好。据某品牌售后经理私下聊起,他们后台经常收到因为高温暴晒+满格存放导致续航衰减投诉。他甚至吐槽,“不少用户以为充满最保险,其实50%~70%才合适。”夏季停车场暴晒几小时,那温度直逼六七十度,对化学结构伤害特别大;而北方严寒冻上一周,也会影响活性,所以防冻液、电池加热功能提前检查很关键。
顺便提一句,有些高配车型自带“休眠保护”或“定期自检”功能,比如每隔几天自动唤醒主板检测状态。如果手册上写明可以开启这种模式,千万别嫌麻烦,该设还是得设。我曾经在二手市场看见个冷门牌子的旧款PHEV,因为主人从来不开保养程序,两年不到补能效率掉了一半,被贩子直接砍价卖废铁价钱收走,可惜咯!
至于城市与乡村环境也不同,我舅舅住农村,每次春节回去必然把他的增程SUV停在院角落。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发现左后刹车片已经被锈蚀粘死,只能叫镇上的汽修哥们拆下来磨掉锈斑。所以制动系统也是门学问,不光是表面浮灰那么简单,要么偶尔踩踩,要么找机会倒腾位置,让机械部件都有点活动空间。不然真卡壳,下次启动车间全村都听见咔啦响……
还有个误区,小众品牌的APP远程监控虽方便,但信号不好或者车辆断网,经常推送失效。一旦真的出现深度亏损,你APP一点反而连不上。所以最好物理层面该断则断,该留则留,比如一些国产车型允许用户手动分离主副供电脚位,这招只有老司机懂,多数销售不会主动提及——除非你专门追问,否则只能自己摸索说明书慢慢琢磨。
话又说回来,我认识的一位做二手交易的小老板,经常调侃那些“一年只跑2000公里”的准新新能源:“外观贼新,可底盘胶套早干裂变形。”他建议如果真的长时间不用,还不如托熟人帮忙偶尔溜达溜达,即使原地挂挡前后挪两步,也比完全静止强多啦!
最后补一句:所有这些讲究,并不是厂家故意设计复杂,而是真正想省心、省钱、省事的话,用之前稍微琢磨琢磨流程,总比以后进维修站抓瞎强太多。这行水深,人心更深,各地套路各异,你懂我的意思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