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咱们城市里的大马路,有个事儿一直是大家伙儿争论的焦点,那就是“禁摩”,也就是禁止摩托车上路。
这道禁令一下来,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有人喊好,觉得路上清净多了,开车也顺畅了;也有人直摇头,觉得这简直是断了普通人的腿,出行太不方便了。
那么,这“禁摩令”到底是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
它背后到底有多少咱们普通人不知道的考量?
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笔城市管理的“大账”。
咱们先说说交通拥堵这个老大难问题。
很多人觉得,摩托车那么小,能占多大地儿?
跟小汽车一比,简直就是个“小不点”,怎么会造成拥堵呢?
这个想法,其实只看到了表面。
交通专家们算过一笔账,叫“动态占道面积”。
啥意思呢?
就是车子在路上跑起来,为了安全,它前后左右都需要一个看不见的安全空间,就像一个“气泡”把它包起来。
一辆摩托车,别看它本身不大,但因为它速度快、灵活性高,这个安全“气泡”可不小,平均下来一个人要占到10平方米。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
它是公交车的6倍,是出租车的2.2倍。
也就是说,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在路上快速穿行,实际上挤占的道路资源,比他看起来要多得多。
尤其是在早晚高峰,路上本来就堵得像一锅粥,汽车都规规矩矩地排着队。
这时候,摩托车凭借着“身材”优势,在车缝里钻来钻去,今天别你一下,明天在你前面一个急刹。
这么一来,本来还能缓慢移动的车流,节奏一下子就被打乱了。
后面的车为了躲它,不得不跟着急刹车,车距拉大,整个队伍的通行效率就下来了。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排队,突然有个人到处插队,结果就是整个队伍都乱了,前进的速度反而更慢了。
所以,像杭州、成都这些大城市,在严格执行禁摩之后,主干道的通行效率一下子提升了差不多20%。
这20%对每天通勤的上班族来说,可能就是早出门和晚出门的区别,是实实在在的时间。
说完了堵车,咱们再聊聊一个更揪心的话-题,那就是安全。
咱们老百姓常说,开车是“铁包肉”,骑摩托车是“肉包铁”。
这话虽然糙,但理不糙。
汽车有车壳、有安全气囊、有防撞钢梁,发生碰撞的时候,好歹有个东西能扛一下。
可摩托车呢?
驾驶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外的,一旦出事,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和钢筋铁骨的汽车或者坚硬的地面做对抗,后果可想而知。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根据统计,摩托车事故的伤亡率,是汽车的整整36倍。
这个数字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眼泪和悲剧。
而且,有一部分摩托车驾驶员,安全意识确实比较淡薄。
闯红灯、超速、逆行、不戴头盔,这些危险行为在他们看来似乎是家常便饭。
在所有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里,有超过35%都是由这些违法行为直接导致的。
广州和深圳是国内最早一批下决心“禁摩”的城市,政策实施以后,全市的交通事故率下降了18%。
这说明,减少了路上这种高风险的交通工具,整个城市的安全系数就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对于一个城市管理者来说,市民的生命安全,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这笔账,怎么算都不能含糊。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环境这笔账。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摩托车排量那么小,能有多大污染?
肯定比不过那些大卡车吧。
这个观念也需要更新一下了。
问题不在于排量大小,而在于技术标准和燃烧效率。
很多老旧的摩托车,特别是以前那种二冲程的,发动机技术落后,汽油烧不干净,排出来的尾气里,污染物的浓度非常高,算下来竟然能达到汽车的36倍。
这些污染物,比如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都是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
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小区或者商业街,如果同时有几十上百辆摩托车发动起来,那局部空气的PM2.5指数会瞬间飙升,贡献率能超过12%。
这就好比,汽车的污染是撒胡椒面,面积大但相对均匀;而摩托车的污染,就像在你家窗户底下点了一支烟,浓度高,对你呼吸道的伤害更直接。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实现“双碳”目标,淘汰这种高污染的出行方式,鼓励大家用电动车、坐公交地铁,是大势所趋,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能呼吸到更干净的空气。
最后,还有一个很多人可能已经淡忘了,但却是当年“禁摩”的一个重要推手,那就是社会治安。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飞车抢夺”这个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这可是很多大城市的噩梦。
犯罪分子两个人一辆摩托车,趁着路人不注意,从背后猛地冲上来,一把抢走路人的包、脖子上的项链,然后一拧油门,瞬间就消失在车流或者小巷子里,等你反应过来,连车牌都看不清。
摩托车因为启动快、速度快、好钻小路,成了他们最好的作案和逃跑工具。
那段时间,很多人走在街上都提心吊胆,尤其是女性,天一黑都不敢一个人背包出门。
后来,各地开始严打,并配合“禁摩令”,从根源上断了这些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很多地方的数据都显示,禁摩之后,和摩托车相关的抢劫、抢夺案件,下降了60%以上。
当“飞车党”这个词慢慢成为历史,换来的是我们现在可以安心地在夜晚的街头散步,这份安全感,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一刀切”的禁摩,确实给一部分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比如一些住在城乡结合部,公共交通不太方便的居民,或者像外卖、快递小哥这些靠摩托车吃饭的群体。
对他们来说,摩托车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代步工具,禁令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成本。
所以,这其实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两难的选择,是一个“个人便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权衡。
城市管理者要考虑的,是整个城市的交通秩序、绝大多数市民的生命安全、整体的环境质量和社会的安定。
在这些更大的利益面前,对某一种带来诸多问题的交通工具进行限制,就成了一个虽然艰难但又不得不做的决定。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为城市长远发展和全体市民福祉负责的治理思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