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明白谁会买特斯拉,比搞明白量子力学都难。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大型社会学实验!最近数据出来了,说特斯拉去年在中国卖了六十多万辆,Model Y更是成了SUV界的压缩毛巾,泡水就变大,销量大得吓人。但最有意思的不是总量,而是城市排位,杭州居然比上海卖得还好,这就很灵性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杭州人真有钱。错了,俗了。这跟钱有半毛钱关系,这是一种信仰。杭州是什么地方?是国内各大修仙门派的总部基地,阿里、网易这些大厂,里面的年轻人每天对着屏幕修仙,996是基础心法,需求文档就是他们的道诡异仙。对他们来说,车不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那必须是一个能用代码控制的大号手机。特斯拉这种能OTA升级、能远程开空调的玩意儿,正好戳中了他们的G点。他们不是在开车,他们是在管理一个硬件,一个可以和他们一起迭代的生命体。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然后看深圳。深圳人买特斯拉就更有意思了。你说图便宜?拉倒吧,深圳遍地都是比亚迪,那才是真正的性价比之王,买个比亚迪出门右转就是售后点。深圳人选特斯拉,选的不是车,是一种姿态。是一种“不装了,摊牌了”的全球化身份认同。开上特斯拉,就好像自己脑门上贴了个标签,写着“我跟马斯克一起搞事情”,仿佛自己参与了星辰大海的远征,而不是在晚高峰的北环大道上堵成狗。这是一种品牌玄学,跟奔驰的三角裤衩,哦不,是三叉星徽一样,本身就是最值钱的东西。
最让我惊讶的是郑州这种中部城市,销量居然也不差。这就坏了菜了。按照传统观念,这些地方应该是BBA的天下,再不济也是日系德系两田的稳定基本盘。但现在时代变了,高铁一通,产业一迁,新中产们开窍了。他们不想再开一辆油腻的、代表着父辈审美的大沙发了。他们要的是什么?是未来感,是科技感,是那种看起来就很不好惹的极简风。特斯拉那个毛坯房内饰,在BBA车主看来是简陋,但在他们眼里,那是留白,是想象空间。就好像你给一个修仙者一堆法宝,不如给他一本无字天书,让他自己去悟。特斯拉卖的,就是这本无字天书。
讲真,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特斯拉的人,必须得说,这车开起来就是那么回事。加速是快,快得像被踹了一脚,但悬挂硬得跟金钟罩铁布衫一样,过个减速带,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路边的大爷躺得快,任何L4级的自动驾驶系统,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但这些重要吗?不重要。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这些,他会觉得你在嫉妒。
而且,特斯拉的成功,根本不是它一个人的功劳。它更像一个雷电法王,跑到中国市场这个新手村,直接把整个产业链的任督二脉给打通了。宁德时代的电池,拓普的底盘,这条强大的中国“龙脉”才是它横行霸道的底气。马斯克玩儿的是一出“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竞争。他用一个上海超级工厂,把所有人的成本、效率、标准全部拉到了一个变态的水平。同行看了也得傻,哭晕过去都没用。要么跟着他一起成仙,要么就在原地直接成盒。
所以你看,政府补贴对它来说早就不重要了。它已经完成了用户心智的筛选。就像苹果一样,买它的人,根本不看配置表,他们要的就是那个生态,那个感觉。一线城市充电桩多,绿牌好拿,这些都是基础设施。但真正让人们掏钱的,不是这些便利,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理想和小鹏还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恨不得把KTV都给你搬车里,这是在做加法。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疯狂做减法,减到最后就剩下一个屏幕和四个轮子。但能过,就是能过。一线城市的奋斗逼们,要的就是这种效率,东西越少,决策越快。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主比作“门徒”可能有点损,但你仔细想想,那味儿是不是就对了。这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消费行为,进入了信仰领域。讲真,我楼下那个充电桩常年被一辆油车占着,打电话都不挪,说破天都没用,你说这找谁说理去。但即便如此,信徒们依然无怨无悔。
所以,谁会买特斯拉?答案是,那些想用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属于未来的人。杭州的码农用它来犒劳自己枯燥的代码人生,深圳的金融精英用它来标榜自己的国际视野,郑州的年轻家庭用它来完成对父辈的一次审美切割。价格,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说到底,特斯拉在中国卖的根本就不是车。它卖的是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或者说,是一张看起来像通往未来的门票。这辆车本身只是一个载体,一个社交货币,一个不断被神话也被唾骂的图腾。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车的性能,而是这个时代里,城市中产们那点关于科技、效率、身份和未来的,躁动不安的欲望。所以这事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买不买特斯拉,和这辆车具体怎么样,关系真的不大。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