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热闹得不行,比夏天的大排档还火爆。
主角就是华为和赛力斯一起捣鼓出来的新款问界M7。
这车一开放预订,好家伙,数据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
官方一开始发的战报说,一个小时收到了超过10万个订单,这已经够吓人了。
结果华为管汽车业务的大佬余承东亲自跑出来,说不对,数据报慢了,实际上只用了43分钟就突破10万单了。
这种自己给自己“纠错”,还往更厉害了说的操作,在咱们平时生活中可不常见,足见他们自己都对这个成绩感到兴奋和自豪。
这一下子,网上就炸开锅了。
要知道,这可是一款起步价将近30万的车,不是超市里打折的鸡蛋,大家这么抢,图啥呢?
上一次见到这种十万级别的订单量,还是小米发布第一款车的时候。
所以,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冒出两个大大的问号。
第一个问号是,这10万台的订单,到底有多少是真实想买的,会不会有水分?
毕竟现在车企为了面子好看,搞点“刷单”也不是什么新闻。
第二个问号更关键,现在汽车市场杀价杀得眼睛都红了,各个厂家都在降价促销,恨不得赔本赚吆喝,你问界M7倒好,不仅不降价,新款还比老款贵了差不多4万块钱,这是哪来的底气?
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先说第一个问题,这10万订单的真实性。
大家有怀疑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次预订交的只是“小订”,这个订金是可以退的。
这就好比去一家新开的网红餐厅,先花几块钱排个号,到时候不想吃了,号退了钱也回来了,没什么损失。
所以肯定有一部分人是抱着“先占个位置看看情况”的心态下的单。
但是,要把这10万订单都说成是“虚假繁荣”,那也太小看这次的热度了。
有几个细节能说明问题。
首先,预订通道刚一打开,华为自己的商城系统和那个鸿蒙智行小程序,直接就被巨大的访问量给挤瘫痪了,卡了好一阵子。
你想想,能让华为这种科技大公司的服务器都扛不住,得是多大的瞬间人流量?
这可不是找几个人刷单能刷出来的效果。
其次,很多汽车销售在预售开始前一天,就已经在客户群里手把手地发“抢购攻略”了,教大家怎么操作能最快下上单。
这说明连一线销售都提前预判到场面会非常火爆,提前做足了准备。
咱们再找个参照物对比一下,就更有感觉了。
还记得问界M8上市的时候吗?
当时一个小时的预订量是7500台,这个成绩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后来呢,M8上市130天,真正交到车主手里的上险数量接近9万辆。
这意味着当初预订的人,绝大部分最后都真的掏钱买了。
这个从预订到购买的转化率高得惊人。
现在新款M7的预订数据是M8的十几倍,就算我们把那些“凑热闹”的水分挤掉一半,剩下的数字也足够庞大,未来的真实销量恐怕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规模。
所以综合来看,这次的火爆场面,含金量还是很足的,是市场真实热情的体现。
那么,就来到了第二个,也是更核心的问题:既然市场这么不好,大家都在降价,问界M7凭什么敢涨价?
这就要说到这款新车本身的变化了。
简单来说,新款M7和老款M7,虽然名字一样,但骨子里几乎是两款完全不同的车。
如果说老款车是个在某些方面很优秀,但也有明显短板的“偏科生”,那新款车就是朝着门门功课都拿高分的“全能学霸”去努力的,而且是直接向自家更贵的大哥问界M8看齐。
首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
车子的外观设计变得更时尚、更大气了,颜值高了不少。
车身尺寸也全面放大了,尤其是决定后排空间宽敞程度的轴距,一下子加长了20多厘米。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原来坐在后排,腿部空间可能只是“够用”,现在直接变成了“宽敞”,甚至可以轻松跷个二郎腿。
对于买这种车的家庭用户来说,空间大就是硬道理。
然后是车里的配置,现在流行的所谓“彩电、冰箱、大沙发”,新款M7不仅给你配齐了,而且给的都是高规格的。
比如那个车载冰箱,是正经用压缩机的,能制冷也能制热,夏天喝冰镇饮料,冬天给孩子温牛奶,非常实用。
主驾驶位还有个“零重力座椅”,一键按下去能躺平成一个非常舒服的角度,开长途累了在服务区歇会儿,比在普通座椅上舒服多了。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锦上添花”,真正让它敢涨价的底气,是那些“看不见”的硬核升级,尤其是底盘。
老款M7一直有个槽点,就是它的前悬架用的是麦弗逊式,这种结构在十几二十万的车上很常见,但用到三十万级别的车上,总让人觉得有点不够档次。
这次新款M7直接做了个彻底的改变,换上了成本高得多的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悬架结构,还搭载了华为自己研发的途灵底盘技术。
这些专业名词听着可能有点复杂,咱们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以前穿的是一双普通的运动鞋,日常走路跑步没问题,但现在换成了一双顶级的专业跑鞋,支撑性、缓冲性和抓地力都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了。
反映到开车和坐车的感受上,就是车子在转弯的时候更稳,经过坑洼路面的时候颠簸感更小,整个行驶过程更平顺、更有高级感。
所以说,这次涨价,并不是凭空涨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大幅提升换来的。
这增加的近4万块钱,买来的是一个从内到外的全面升级,让这台车不再有明显的短板。
最后,这个定价策略背后,还有华为下的一盘大棋。
现在华为不自己造车,而是搞了一个叫“鸿蒙智行”的联盟,联合了好几家车企,比如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等等,组成一个“华为汽车军团”。
在这个军团里,每款车都必须有自己清晰的定位,不能自己人打自己人。
我们看看,奇瑞和华为合作的智界S7,主打的是25万到30万区间的轿车市场。
如果新款问界M7还卖25万起步,那一个大SUV和一个轿车价格高度重叠,消费者就会犯难,最后可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销量。
所以,华为必须把新款M7的价格往上抬一抬,让它牢牢占据30万级别SUV这个阵地。
这样一来,产品线就拉开了,形成了清晰的阶梯:智界S7主攻一个价位,新款M7主攻高一个价位,再往上还有更高端的问界M8。
大家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共同把市场做大。
而且华为还留了一手,这次发布的增程版全是四驱车型,成本更高。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它完全可以再推出一个价格更低的两驱版本,来吸引更多预算有限的消费者。
这种先用高配树立形象,再用低配走量的做法,也是非常成熟的商业策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