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最后登场的终极王牌不是东风-61,而是东风-5C?

为何最后登场的终极王牌不是东风-61,而是东风-5C?

东风5C压轴亮相,透露了什么信号?

这次阅兵把东风5C放在最后出场,很多人没想到。按理说新亮相的东风61更符合“新技术”的期待,但决策者显然有更深层的考量。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装备展示。

为何最后登场的终极王牌不是东风-61,而是东风-5C?-有驾

央视解说词给它的定位很直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十二个字,每个字都带着分量。

东风5C不是新面孔。它的基础型号东风5,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了。八零年五月,第一枚全程试验的东风5打出去的时候,中国才算真正有了能打到世界另一头的武器。那时候的精度是几百米,现在的东风5C,能带十个分导弹头,每个弹头能独立选择目标。

为何最后登场的终极王牌不是东风-61,而是东风-5C?-有驾

液体燃料,固定发射井,这些词听起来有点老派。但老派有老派的价值。液体火箭的比冲高,推力大,能带更重的弹头。固定发射井深埋地下,钢筋混凝土的防护层厚得惊人。井盖是特种钢,一两米厚。不是直接命中根本打不穿。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表态。

(其实井盖的厚度本身就是一个信号)

为何最后登场的终极王牌不是东风-61,而是东风-5C?-有驾

东风61当然更灵活。公路机动,打了就跑,生存性高。但东风5C的载荷更大,射程更远。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从南半球绕过去。美国人的反导系统主要对着北极,阿拉斯加那边部署了拦截弹。要从南边过来,他们得重新建一套预警和拦截体系,那个花钱的速度,国会恐怕受不了。

分导式多弹头加上高超音速变轨,突防能力不是一点半点的问题。十个弹头,每个百万吨当量,还能机动变轨。反导系统算拦截概率的时候,会非常头疼。这不是猜测,是物理规律。

液体燃料长期贮存和快速反应的问题,看来是解决了。解说词里“全时戒备”这四个字,不是随便说的。液体燃料导弹能做到随时发射,说明燃料贮存技术有了本质突破。或者更直接地说,它可能已经加注好了,就在井里等着。

为何最后登场的终极王牌不是东风-61,而是东风-5C?-有驾

美国人的民兵3也是发射井液体弹,七零年服役,用到现在。导弹井的寿命很长,维护得好能用五六十年。东风5C的亮相,等于宣布这个系列还要继续用下去。而且是以更高的战备等级。

它不是进攻的矛,是最后的那张底牌。机动导弹是二次打击的主力,但固定井发射的导弹,是威慑稳定性的基石。尤其当它能覆盖全球任意目标,并且随时待命的时候。

为何最后登场的终极王牌不是东风-61,而是东风-5C?-有驾

阅兵式上的排序从来不是随意的。东风5C压轴,等于再次强调了核威慑在中国战略防御中的核心地位。而且是以一种看似保守、实则极富深意的方式。

未来十年的战略平衡,可能就看这些老面孔的新改进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