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中美日德这几个汽车大国,刚在电动车这事上达成了一致。
第二年,比亚迪、沃尔沃、大众、通用、福特、奔驰、捷豹路虎这些大厂,还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公开承诺,以后要逐步停售燃油车。
后来的发展里,中国和美国成了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日本和德国也跟在后面慢慢推进。
可五年过去了,现在这四个国家,反而在电动车的路子上走岔了。
美国那边,“大而美”法案直接取消了电动车补贴,不再大力推电动车了。特斯拉没办法,只能降价卖车,保住市场。
欧盟也出了个欧7排放新规,放松了燃油车的排放要求,还给了三年缓冲期。
欧洲车企一机会来了,立马借坡下驴。奥迪和奔驰先后宣布,暂停全面电动化,转头去研发新的燃油发动机。
这事得从头说起。当初大家搞电动车,表面看是环保,其实是利益和形象的权衡。
虽然中美日德动机不同,但核心都绕不开三点:能源安全、环保趋势、产业可持续发展。
先说能源安全。欧洲看着油车厉害,但石油全靠进口,依赖度接近100%。德国想摆脱这种局面,就得发展电动车和清洁能源。
日本更惨,岛国没资源,能源全靠进口,跟德国一样,必须走节能和新能源路线。
中国呢,虽然是产油国,但体量太大,每年要进口5亿吨石油才够用。而且运输路线被欧美控制,马六甲海峡一堵,油就进不来。所以能源安全压力也很大。
再看环保。欧美这边,尤其是北欧,环保观念根深蒂固,电动车减排自然受欢迎。
但日本就不买账了。丰田前掌门人丰田章男多次公开说,电动车并不环保。他们更愿意推自己擅长的油电混动车型。
最后是产业问题。这才是大家能坐在一起谈电动化的根本原因。
欧美老牌车企靠燃油车赚了几十年,技术早就停滞了。发动机效率卡,多年没突破。过去靠垄断躺着赚钱,现在不行了。
汽车正往电动化、智能化走,不跟上就会被淘汰。一旦油车产业萎缩,整个国家的税收、就业都会受影响。
可问题是,欧美车企不是第一次反悔电动车了。这次回头搞燃油车,并不是真要放弃电动化。
而是转型太难,太痛苦。
燃油车销量在跌,产能严重过剩。光是中国,传统油车产能就有两三千万,新能源车只消化了两三百万。
大众在裁员、降薪、关工厂。宝马、奔驰、奥迪也在欧洲关了不少生产线。
在国内,BBA还陆续终止了多家4S店合作,降本增效。
今年很多一二线城市的4S店,都变成了鸿蒙智行的门店。传统经销商开始转向华为系的智能电动车。
另欧美电动车卖不过中国品牌。技术不够成熟,生产成本又高,价格拼不过。
油车赚不到钱,电车又亏钱,车企撑不住了,只能回头卖燃油车续命。
但这不是放弃电动化,而是油车电车一起搞,先缓解财务压力。
这种保守策略,让一些支持燃油车的人觉得,中国搞新能源是不是搞错了?油车真的不可替代?
其实不是欧美不想搞电动车,是搞不过中国。
比如日本,在中国市场不积极推电动车,却在北美大力布局混动和纯电,还在美国建了好几个电动车工厂。
奥迪和奔驰也一样,避开中国市场,回到欧洲卖油车赚钱,再拿这些钱补贴本地的电动化业务。
所以中国根本没必要跟着欧美退回去,反而要继续加大投入,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下去。
这样才能保持在全球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领先位置。
让欧美继续依赖中国的三电技术、智能驾驶方案,彻底改变中国汽车在全球的地位。
过去是欧美垄断油车市场,掌握技术和利润。
现在变了,中国在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驾驶上有了优势。
新能源车渗透率越来越高,成了全球汽车消费的新增长点,也被中国新能源品牌打破。以前加价卖车的豪华品牌,现在不得不降价,豪车也开始平民化,让利给消费者。
普通家用车市场更明显。比亚迪强势崛起,华为系的尚界H5还推出低价高配车型,直接动摇了燃油车的基本盘。
油车不会马上消失,还会存在很久。但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中国起步早,包袱轻,走得快,优势明显,只要坚定往前走就行。
欧美不一样,旧产业的沉没成本太重,一会儿退出电动化,一会儿撤出中国市场,反复摇摆。
这些折腾,都是落后产业转型必经的阵痛。但最终方向不会变。
新能源汽车的路是光明的。对中国来说,是一条坦途。对欧美来说,确实有点曲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