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汽搞了个大动作: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 MG4,限时补贴价才 9.98 万!这可是半固态电池第一次走进 10 万以内的平民车市场,后台立马炸了锅:“固态电池是不是真的要替代传统锂电了?”“现在上车相关公司还来得及吗?”
今天咱完全跟着国泰海通、广发证券这些机构的研报走,用大白话拆解固态电池行业:现在到底是 “雷声大” 还是 “雨点真”?未来 5 年哪些环节能躺赢?机构吹的 “2027 年全固态装车” 靠谱吗?
一、先看现状:半固态已经落地,全固态还在 “闯关”
国泰海通的研报里把行业现状说得很透:固态电池分 “半固态” 和 “全固态”,现在是 “半固态先跑,全固态在追”,而且差距还不小。
1. 半固态:已经能买,成本快追上传统锂电
最实锤的就是上汽这款 MG4—— 用的是氧化物半固态电池,国泰海通说这标志着半固态 “从高端车下放到平民市场”。而且成本正在逐步降低。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4 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 5.3GWh,全是半固态,国内就占了 3GWh(EVTank 数据)。比如卫蓝新能源的半固态电池已经装在蔚来 ET7 上,赣锋锂业的 400Wh/kg 半固态电池也在重庆建了生产基地,这些都不是概念,是真真切切在卖的产品。
2. 全固态:还在中试,2027 年才可能 “小范围试装”
全固态才是真・技术天花板,但现在还没到量产阶段。国泰海通提了个关键时间点:宁德、比亚迪、国轩这些头部公司,都计划 2027 年搞全固态示范装车,现在还在 “样品试制” 阶段。
比如国轩高科刚贯通 0.2GWh 的全固态实验线,能做 350Wh/kg 的电池,但还在路测;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进入 20Ah 样品阶段,离量产还得 3 年以上。广发证券说得直白:“全固态最大的坎是制造 —— 得用温等静压设备解决界面致密化,这设备国内只有川西机器能造,还得进口部分核心部件。”
二、未来 5 年影响:3 个驱动力 + 2 个坑,机构把逻辑说透了
固态电池能不能爆发,不是看单一因素,机构总结了 3 个核心驱动力,但也没回避 2 个致命风险:
1. 3 个驱动力:政策、需求、技术全到位
2. 2 个坑:没解决好,行业要 “卡脖子”
三、机会在哪?机构一致看好这 3 条链,附具体标的
不管是投资还是找工作,机构推荐的机会都很具体,而且有数据支撑:
1. 电池厂:抓 “半固态放量 + 全固态卡位” 的龙头
国泰海通直接点名这几家,逻辑很清晰:
2. 材料端:正极、负极、电解质都有机会
3. 设备端:等静压设备是 “隐形冠军”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但广发证券说 “设备先受益,因为电池厂扩产必先买设备”。重点看两家:
四、延展分析:机构的话靠谱吗?2 点可信,1 点要打问号
机构说得天花乱坠,咱得客观看,不是所有观点都能信:
1. 可信的 2 点:数据实、逻辑顺
2. 要打问号的 1 点:全固态 2027 年装车可能 “太乐观”
机构都说 2027 年全固态示范装车,但咱得想:现在全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才 800 次,远低于传统锂电的 1200 次;而且成本是 3 倍,就算示范装车,也只能装在百万级的高端车上,没法普及。广发证券自己也提了 “全固态大规模上车至少要到 2030 年”,2027 年顶多是 “小范围试装几十辆”,别被 “示范” 两个字误导。
最后总结:
总的来说,固态电池是 “长坡厚雪”,但别想着短期暴富。半固态电池和等静压设备是现在能抓的机会,全固态还得等 3-5 年。
你觉得 2027 年真能开上全固态电池车吗?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