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 万就能买半固态电池车!固态电池真要普及了?机构扒出 3 个真相,这 2 类公司最赚

最近上汽搞了个大动作: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 MG4,限时补贴价才 9.98 万!这可是半固态电池第一次走进 10 万以内的平民车市场,后台立马炸了锅:“固态电池是不是真的要替代传统锂电了?”“现在上车相关公司还来得及吗?”

今天咱完全跟着国泰海通、广发证券这些机构的研报走,用大白话拆解固态电池行业:现在到底是 “雷声大” 还是 “雨点真”?未来 5 年哪些环节能躺赢?机构吹的 “2027 年全固态装车” 靠谱吗?

一、先看现状:半固态已经落地,全固态还在 “闯关”

国泰海通的研报里把行业现状说得很透:固态电池分 “半固态” 和 “全固态”,现在是 “半固态先跑,全固态在追”,而且差距还不小。

1. 半固态:已经能买,成本快追上传统锂电

最实锤的就是上汽这款 MG4—— 用的是氧化物半固态电池,国泰海通说这标志着半固态 “从高端车下放到平民市场”。而且成本正在逐步降低。

9.98 万就能买半固态电池车!固态电池真要普及了?机构扒出 3 个真相,这 2 类公司最赚-有驾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4 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 5.3GWh,全是半固态,国内就占了 3GWh(EVTank 数据)。比如卫蓝新能源的半固态电池已经装在蔚来 ET7 上,赣锋锂业的 400Wh/kg 半固态电池也在重庆建了生产基地,这些都不是概念,是真真切切在卖的产品。

2. 全固态:还在中试,2027 年才可能 “小范围试装”

全固态才是真・技术天花板,但现在还没到量产阶段。国泰海通提了个关键时间点:宁德、比亚迪、国轩这些头部公司,都计划 2027 年搞全固态示范装车,现在还在 “样品试制” 阶段。

比如国轩高科刚贯通 0.2GWh 的全固态实验线,能做 350Wh/kg 的电池,但还在路测;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进入 20Ah 样品阶段,离量产还得 3 年以上。广发证券说得直白:“全固态最大的坎是制造 —— 得用温等静压设备解决界面致密化,这设备国内只有川西机器能造,还得进口部分核心部件。”

二、未来 5 年影响:3 个驱动力 + 2 个坑,机构把逻辑说透了

固态电池能不能爆发,不是看单一因素,机构总结了 3 个核心驱动力,但也没回避 2 个致命风险:

1. 3 个驱动力:政策、需求、技术全到位

  • 政策逼得紧:2026 年 7 月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要实施,第一次强制 “不起火、不爆炸”—— 传统液态电池很难满足,固态电池成了刚需。而且国家还拿出 60 亿支持全固态研发,宁德、比亚迪这些巨头都拿到了钱。

  • 需求挡不住: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要续航,现在最牛的液态电池也就 300Wh/kg,半固态能到 360Wh/kg,全固态能冲 500Wh/kg,续航轻松破 1000 公里;另一方面低空经济要高安全,无人机、电动飞机不能用易燃易爆的液态电池,国泰海通测算低空经济能带动固态电池需求年增 40%。

  • 技术在突破:以前半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现在氧化物电解质能做到 10⁻³ S/cm,虽然不如硫化物,但够家用车⽤了;全固态的硫化物电解质,宁德时代已经做到 10⁻² S/cm,和液态电解质差不多了,就差大规模制造。

2. 2 个坑:没解决好,行业要 “卡脖子”

  • 降本难:全固态电池现在成本是传统锂电的 3 倍,国泰海通说 “要降到同价,至少要到 2030 年”。比如硫化物电解质,原材料硫化锂一吨要 20 万,比液态电解质贵 10 倍,而且制造过程要惰性气氛,成本下不来。

  • 设备依赖:全固态制造必须用 “温等静压设备”,用来压紧密实电池界面。广发证券调研发现,国内 90% 的等静压设备是川西机器造的,但核心的缠绕缸技术,还得参考瑞典 Quintus 的工艺,万一海外限制,设备可能断供。

三、机会在哪?机构一致看好这 3 条链,附具体标的

不管是投资还是找工作,机构推荐的机会都很具体,而且有数据支撑:

1. 电池厂:抓 “半固态放量 + 全固态卡位” 的龙头

国泰海通直接点名这几家,逻辑很清晰:

  • 宁德时代:半固态已经配套车企,全固态研发投入超 10 亿,2027 年量产有戏,当前 PE21 倍,不算贵;

  • 亿纬锂能:成都固态电池基地刚揭牌,“龙泉二号” 全固态电池下线,机构预测 2025 年营收能增 55%;

  • 孚能科技:半固态拿到不少低空经济订单,是细分领域龙头。

2. 材料端:正极、负极、电解质都有机会

  • 正极:高镍三元是绝配,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的高镍正极已经给半固态电池供货,国泰海通说 “高镍占比会从 30% 升到 50%”;

  • 负极:硅基负极能提能量密度,天奈科技的碳纳米管用来分散硅基,订单涨了 20%;

  • 电解质:氧化物看道氏技术,硫化物看南都电源,这两家都有量产能力,广发证券说 “电解质是固态电池最赚钱的环节,毛利率能到 40%”。

3. 设备端:等静压设备是 “隐形冠军”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但广发证券说 “设备先受益,因为电池厂扩产必先买设备”。重点看两家:

  • 川西机器:国内等静压设备占 90% 份额,2024 年营收 5.02 亿,净利润 4955 万,而且是中航机载的子公司,有军工技术背书;

  • 先导智能:刚研发出 600MPa 的等静压设备,能装更多电芯,已经给宁德供货,机构预测 2025 年设备业务能增 60%。

四、延展分析:机构的话靠谱吗?2 点可信,1 点要打问号

机构说得天花乱坠,咱得客观看,不是所有观点都能信:

1. 可信的 2 点:数据实、逻辑顺

  • 半固态放量是真的:上汽 9.98 万的车、孚能 5-10% 的成本差,这些都是能查到的实锤,不是编的;而且 2024 年 3GWh 的国内出货量,是动力电池联盟统计的,假不了。

  • 等静压设备刚需是真的:全固态电池没等静压设备就造不出来,川西机器 90% 的份额也是事实,广发证券调研了 10 家电池厂,都说 “扩全固态线必买川西的设备”,这逻辑没毛病。

2. 要打问号的 1 点:全固态 2027 年装车可能 “太乐观”

机构都说 2027 年全固态示范装车,但咱得想:现在全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才 800 次,远低于传统锂电的 1200 次;而且成本是 3 倍,就算示范装车,也只能装在百万级的高端车上,没法普及。广发证券自己也提了 “全固态大规模上车至少要到 2030 年”,2027 年顶多是 “小范围试装几十辆”,别被 “示范” 两个字误导。

最后总结:

总的来说,固态电池是 “长坡厚雪”,但别想着短期暴富。半固态电池和等静压设备是现在能抓的机会,全固态还得等 3-5 年。

你觉得 2027 年真能开上全固态电池车吗?评论区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