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一家车企半年只卖出69辆车吗? 不仅如此,每卖出一辆车,公司还要倒贴27万元! 这就是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真实写照。 曾经背靠吉利和沃尔沃的“富二代”品牌,如今连最后一家直营店都关掉了。 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中国仅仅交付了69台车,这个数字甚至不够比亚迪热门车型一小时的销量。 ,极星卖车不仅不赚钱,反而每辆亏损超过27万,财务窟窿越捅越大。 10月份,上海前滩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正式关闭,标志着极星在中国线下渠道的全面收缩。 一个本该对标特斯拉的品牌,为何沦落至此?
2025年1月到6月,极星在中国的上险量数据显示为69辆。 具体来看,1月份卖了56辆,2月份骤降到6辆,3月份只有1辆,4月和5月更是连续两个月零成交,6月勉强回升到6辆。 对比2024年同期的1065辆,销量暴跌超过93%。 如果把时间拉长,极星在中国的颓势早已显现。 2021年销量2048辆,2022年降到1717辆,2023年只剩1100辆,四年累计销量不到7000辆。 这个数字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同一时期,比亚迪平均一天能卖7000多辆车,特斯拉日销也超过千辆。 就连一些二三线新势力品牌,单月销量也能轻松破万。 极星在中国市场已经彻底边缘化。
销量崩盘的同时,极星的财务状况更加触目惊心。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净亏损高达11.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多。 毛利率为负的49.4%,意味着卖一辆车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折算成人民币,每卖出一辆车平均亏损约27万元。 这种亏损不是突然出现的。 从2019年到2024年,极星累计净亏损超过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 截至2024年底,极星中国总负债73.8亿美元,总资产只有40.5亿美元,净资产为负33.3亿美元。 相当于每天开门就要亏掉500多万美元。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还Polestar 3资产减值计提了7.39亿美元损失。 虽然极星手上还有7亿多美元现金,并获得2亿美元紧急输血,面对巨额债务只是杯水车薪。
极星的产品定位和定价策略一直摇摆不定。 2018年推出首款车型Polestar 1,定位百万级混动跑车,售价145万,宣称限量年产500台。 结果市场根本不买账,2021年就草草停产。 随后推出的Polestar 2又突然降价,从41.8万降到29.8万,给消费者留下价格虚高的印象。 2023年Polestar 3上市时定价69.8万,比蔚来ES8还贵。 而2024年的Polestar 4又回到30万区间。 这种反复无常的定价策略让消费者完全看不懂。 更糟糕的是产品质量问题频发。 Polestar 2上市后因动力丢失风险被多次召回,从2020年到2025年累计召回超过5次。 消费者信任在一次次召回中消耗殆尽。
极星在中国市场的管理团队极不稳定。 8年时间换了7任中国区CEO,平均每任在位不到一年半。 全球管理层也频繁变动,CEO、CFO等核心职位像走马灯一样更换。 战略方向朝令夕改,本土化策略难以持续推进。 2023年极星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试图加强本土运营,不到两年就停止运作。 对比其他新能源品牌,理想汽车李想、蔚来李斌等创始人长期掌舵,战略执行连贯。 极星却连基本的管理团队稳定性都无法保证。
与中国市场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星在全球其他市场表现尚可。 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51%。 前三季度累计销量约4.45万辆,Polestar 2全球累计销量已达37.3万辆。 在欧洲市场,极星还获得过“德国年度豪华车”等奖项。 2024年与赫兹租车签订6.5万辆采购订单,为全球销量提供一定支撑。 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反而凸显出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失误。 当中国新能源车市高速增长时,极星把重心放在海外,错失了品牌建设的最佳时机。
渠道收缩是极星败退的直观体现。 2023年底极星在中国还有55家门店,计划到2024年扩展到120家。 到2025年10月,全国只剩下上海一家直营店,最后这家店也宣告关闭。 线下销售网络基本瓦解,转为纯线上销售模式。 极星官方声称业务正常运转,车主权益不受影响。 高端汽车消费离不开实体体验,失去线下触点意味着更难触达潜在客户。 与此同时,极星股价从上市高点暴跌超过90%,市值蒸发超250亿美元。 沃尔沃将持股比例从48%削减到18%,并明确不再提供资金支持。 吉利虽然继续输血,已难挽颓势。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到残酷的地步。 2025年中国市场有超过100个新能源品牌在售,每月新车型上市如走马观花。 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成本优势,理想汽车精准定位家庭用户,蔚来坚持高端服务体验。 极星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清晰定位。 一会儿对标特斯拉,一会儿学传统豪华品牌,价格区间从30万跳到100万又跌回来。 产品力方面,Polestar 2的续航、智能化表现平平,与同价位国产车型相比毫无优势。 消费者用脚投票,导致销量断崖式下跌。
极星的遭遇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残酷现实。 这里既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战场。 没有过硬的产品、清晰的定位和稳定的战略,哪怕背靠大树也难以生存。 极星拥有沃尔沃的技术背书和吉利的制造支持,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现在留给极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