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价格大跳水,面子不值钱了,国产车崛起了

你有没有闻到一股味儿?

不是夏天傍晚烤串的孜然味儿,也不是写字楼里咖啡和香水混杂的精英味儿。

是一种……怎么说呢,有点像庙里泥塑的神像,被雨水泡久了,开始掉漆、开裂,散发出的那种土腥味。

信仰崩塌的味道。

说白了,就是BBA,这三个曾经跟“成功人士”四个字焊死的字母,突然不香了。不光不香,甚至有点烫手。宝马5系,新车落地半年,价格直接给你表演一个高台跳水,水花压得比奥运冠军还漂亮。奥迪A6L,那个官场和商场里的“标配”,现在恨不得买一送一。奔驰,那个顶着三叉星徽、动不动就跟你聊“汽车发明者”情怀的家伙,也绷不住了,C级的价格跌得让老车主想去4S店门口拉横幅。

这事儿有意思在哪儿呢?

有意思在,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降价促销”了。降价这招,BBA玩了多少年了,跟耍猴似的,先把价格标得高高的,然后给你个八折九折,让你感觉占了天大的便宜,心里美滋滋地就把钱掏了。以前这招,百试百灵。

但今年,你猜怎么着?失灵了。

价格打骨折,销量也跟着骨折。经销商的停车场里,新车落的灰能写字了。以前趾高气扬的销售,现在看你就像看亲爹,就差跪下求你:“哥,这价格真到底了,再送您一套全包围脚垫外加三次保养,您就提了吧!”

这感觉,就像一个过去你高攀不起的女神,突然有一天蓬头垢面地找到你,说只要你请她吃一碗麻辣烫,她就跟你走。你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姐们儿,你这是遇上啥事儿了?”

这帮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到底遇上啥事儿了?

要我说,这事儿不能光看车,得看人心。

我给你讲个小故事。我有个远房表弟,前几年,家里凑了点钱,加上他自己的积蓄,咬着后槽牙提了辆宝马3系。为啥?因为他要去见丈母娘。开个本田过去,丈母娘可能笑脸相迎,但心里估摸着在盘算:“我女儿跟着他,将来得吃多少苦?”但开个蓝天白云标过去,那效果就不一样了。车一停,丈母娘的笑意能从嘴角咧到耳后根,嘴上说着“哎呀,买这么好的车干嘛,浪费钱”,手已经开始张罗着杀鸡了。

你看,那会儿的一辆BBA,它不是一辆车。

它是什么?

它是你不用开口,就能帮你说话的“社交名片”。是你去参加同学会时,让你在推杯换盏间挺直腰杆的“底气”。是你去谈生意时,对方快速评估你实力的“第一印象分”。它是一种在中国这片人情社会里流通了几十年的“硬通货”。

为了这个“硬通货”,大家心甘情愿地当了很久的“冤大头”。明明德国卖20万的车,到咱这儿加个“L”,就能卖40万。明明内饰塑料感满满,配置丐中丐,但只要那个标在,一切都不是问题。雷克萨斯更绝,一个换壳精装修的丰田,硬是靠着“匠心”的故事,让你加价等车,还得感恩戴德。

咱们,或者说咱们的父辈,吃了太多“面子”的亏,也尝了太多“面子”的甜头。所以,当有机会用一辆车来把“面子”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实体化的时候,大家趋之若鹜。

但现在,这套玩法,玩不转了。

关键在哪儿呢?关键在于,印钞机换人了。

以前,定义什么是“好车”,什么是“豪华”,什么是“有面子”的权力,掌握在BBA这些百年老店手里。他们有历史,有故事,有纽博格林的赛道圈速,有一套完整的、密不透风的话语体系。

可突然有一天,一群“野蛮人”闯了进来。

这帮人,不跟你聊历史,不跟你讲情怀,甚至连发动机都没有。他们跟你聊什么?聊算力,聊智能座舱,聊OTA升级,聊自动驾驶,聊你的车能变成一个移动的电影院、KTV,甚至能变成一张舒服的午睡床。

BBA价格大跳水,面子不值钱了,国产车崛起了-有驾

你花四十万买辆宝马i3,得到的是一个油改电的底盘,一个反人类的车机,和一套让密集恐惧症患者当场去世的内饰。隔壁,同样四十万,你能买到理想L9,车里三块大彩电,冰箱按摩椅配齐,号称“移动的家”。或者蔚来ET7,开没电了不用愁,三分钟给你换块新电池,服务好得让你以为自己是上帝。更别提那个自带流量密码的问界M9和小米SU7了,人家压根没把自己当车卖,人家卖的是“智能生态终端”。

这就像什么?

BBA们辛辛苦苦盖了一百年的豪华五星级酒店,装修典雅,服务生都穿着燕尾服。结果旁边开了一家海底捞,虽然装修没那么古典,但人家服务员能帮你带孩子、给你过生日、陪你聊天,甚至在你一个人吃火锅的时候,在你对面放个玩偶熊。

你说,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哪个更有吸引力?

他们是在一个信息爆炸、极度务实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们打游戏习惯了每个赛季的版本更新,用手机习惯了每个月的系统升级。你跟他们说“经典永流传”?他们只会觉得你是个上古时代的遗物。在他们眼里,一辆不能OTA、不能语音控制、不能跟手机无缝连接的车,就是个功能机,顶多算个“精装修的毛坯房”。而那些国产新势力,才是真正的“智能手机”。

BBA价格大跳水,面子不值钱了,国产车崛起了-有驾

所以,你看,这不是消费降级。没人说我预算从四十万降到二十万了。恰恰相反,是消费的“认知升级”。

大家突然想明白了,我花钱,到底是在买什么?

是买那个标带来的虚荣感,还是买实实在在的体验、技术和舒适?

当那个开着理想L9的哥们,在露营时能用外放电功能煮火锅、看露天电影,你开着奔驰E级,除了能让别人知道你“混得不错”之外,还能干嘛?当那个蔚来车主,在服务区享受着专属休息室和换电服务时,你开着奥迪A6L,还在跟大货车司机抢同一个充电桩。

那个所谓的“面子”,在压倒性的产品力面前,突然就变得有点可笑了。

BBA价格大跳水,面子不值钱了,国产车崛起了-有驾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大家的心态变了。

以前我们不自信,总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德国的螺丝比较紧,日本的工匠精神天下第一。BBA和雷克萨斯,就是这种心态下的神坛之物。

现在呢?你看看满大街的国产手机、国产家电,看看我们的高铁,我们的移动支付。我们早就习惯了在很多领域,中国制造就是世界顶流。这种骨子里的自信,自然而然地会投射到汽车消费上。

我们不再需要一个外国的牌子来证明自己“行”了。

我们自己“行”,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BBA的价格崩盘,不过是把过去几十年吹起来的、虚高的品牌泡沫,一次性挤掉而已。它们不是不好了,而是回归了它们本来的位置——一个普通的、质量还不错的汽车品牌。就像它们在欧洲、在日本的市场地位一样,就是一个中产家庭的代步工具,仅此而已。

那个曾经能让丈母娘喜笑颜开的“社交硬通货”,正在快速贬值。我那个表弟,据说最近正琢磨着把他的宝马卖了,换个问界M9。他说,现在开宝马回老家,人家不会羡慕你,反而会觉得你“信息闭塞”,像个活在过去的“油腻中年”。

你看,时代变了,评价体系也跟着变了。

一个时代的落幕,总是以最残酷、最不动声色的方式进行。它不会跟你打招呼,只会用冰冷的销量数据,告诉你:你出局了。

BBA的神话,大概率是要在中国市场画上一个句号了。这没什么好惋惜的,就像我们不再留恋BP机和大哥大一样。

真正让人好奇的是,下一个倒下的神坛,会是什么?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等你开喷。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