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港股上市,销量猛涨,新能源出口创新高

奇瑞汽车的名字,这两年但凡混过汽车圈的人,估计都挂在嘴边,哪怕你对造车这事一向采取“开车不研究品牌只认空调冷不冷”的态度,也总能刷到一些关于它登陆港股、销量暴涨的报道。

奇瑞港股上市,销量猛涨,新能源出口创新高-有驾

说来也挺魔幻。

一家出道快30年、曾被嫌弃“土味”的国产车企,现在居然悄咪咪成了港股市场的新宠儿——刚上市那天,股价直接比发行价高出了11.22%,市值也冲到将近2000亿港元。

不少老铁懵了:奇瑞,这不是我小时候马路边看见拉着满车化肥的面包车那个品牌吗?

它是怎么走到今天港股上市、销量飙升,还成了“出口冠军”的?

背后,又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玄机?

哎,这个局,不扒到底,怎么对得起大伙的八卦之心。

别着急,咱慢慢来。

先抛个问题:奇瑞汽车,凭啥能在新能源汽车这个烈火烹油的年代突围,还杀疯全球市场,财报数字又好看得不像话?

说到底,汽车这块大蛋糕,也不是先到先得。

眼下搞新能源的,谁没玩个电池、智能驾驶、自动泊车?

阿猫阿狗都能搭两块电池充成电动汽车,凭什么投资人、消费者都盯上了奇瑞?

换句话说,大佬们到底是看中了它哪一点?

别光看数据,咱得琢磨琢磨背后的门道。

首先,奇瑞这波上市,不光是为了募集那点钱那么简单。

融资谁不会,主要是“上市”这事儿,在资本市场眼里,就是一次价值大升级。

这下好了,身份“正儿八经”,有了拿得出手的国际名片,品牌调性,直接高了不止一个段位。

毕竟港股市场的全球性眼光和对创新企业的青睐也是业内公认,能在那块地方挂牌,和你在A股溜达,那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而且你看,招股书里一堆漂亮数字:今年全球销量229.5万辆,营收攀到2698.97亿元,净利润做到143.34亿,增速一个比一个吓人。

啥意思?

人家不是做样子,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盈收增长能让同行红了眼,利润涨幅直接笑出声。

堆着这么些数据,谁不眼红?但光有数据还不够,“新能源”这仨字近几年又成了所有车企赛道里“必答题”。

换句话说,谁抓不住新能源化,那你上面写的那些数字都没用。

奇瑞,这三年相当能憋大招。

和好多还在“油电切换”犹豫的车厂不一样,它纯属一通猛冲,2023年尹同跃直接喊出了“新能源不客气了”的口号——听起来有点逗,但落到实处,奇瑞干得是真狠。

2024年一下丢出十款新车,九款都是新能源,销量涨了267.4%,直接刷到全球排行榜前二十的新能源“带头大哥”。

这么来一波猛攻,也难怪成了卖疯的主力。

你以为新能源车卖爆就是玩电池和电机的事?

并不是。

奇瑞一直没丢掉燃油车那老本行,而且人家不是掰扯着两头赚钱,而是“油电并举”同时发力。

1999年造国产第一台乘用车发动机,现在呢,它弹指一挥间又造出了鲲鹏混动系统,还拿到了全国第一个“高品质增程”权威认证。

要问这个鲲鹏系统厉害在哪——发动机热效率直接突破了48%。

就这,懂车点的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省油,动力还猛,电和油能随时无缝切换。

谁说传统动力和新能源是一家亲戚会掐架?

奇瑞:我全要!

旧本事、新技能,一个不落,全在吃饭。

财报上数据很干脆。

2022年到2024年,新能源相关收入从区区122个亿疯涨到589个亿,收入占比越拉越高,2025年一季度涨得更狠。

也就是说,奇瑞不止能做燃油车这门老买卖,新能源这摊事也是砥砺前行。

财大气粗不是吹得——人家2024年营收和利润在自主品牌车企里都是头部梯队。

如果说搞新能源电动车,现在已经成了“基本功”,那智能化转型则是下一关的“boss战”。

别忘了,这年头,买车买的不全是动力和空间,智能驾驶、自动泊车、OTA空中升级这些炫技,已经成了比拼里最吸睛的部分。

奇瑞官方说了,未来三年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钱都要砸到新技术和研发里头,电动化、智能化平台统统得跟上。

不砸钱,不升级,坐等被拍在沙滩上,这个道理没人看不懂。

投资人、技术咖,甚至二手车商其实都明白,看一个车企能不能长线拉满,就是看他是不是在创新和新技术上下血本。

就单论新能源汽车这块,这几年中国市场渗透率直线拉升,从5%不到狂飙到快50%,这可是全球汽车史上前所未有的升级速度。

所以说,谁跟不上这节奏,不掉队才怪。

但你以为把国内市场啃下来了就算完事?

不,不不。

奇瑞厉害个啥?

出海那一票,做得比谁都绝。

早2001年,奇瑞就把第一辆车卖到国外去了,当时大多数国人还没想过国产车能走向海外。

人家直接“船到桥头自信过”,不仅卖整车、还卖CKD套件和发动机,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出口,而是把中国制造的全流程都打了出去。

结果现在怎么样?

中国从2023年起,一跃成了全球乘用车出口之王,而奇瑞连着22年都是自主品牌出口的头牌。

别以为全靠国内市场撑场面,人家海外收入占比已经飙到37%的比例,而且还在涨。

欧洲、南美、中东和北非,奇瑞都是中国品牌的老大哥,连美洲和亚洲也进了前二。

卖的还不是廉价货。

今年瑞虎5X成为又一款加入百万出口俱乐部的车型,继续刷新中国品牌在海外的记录。

记住,不是“倒腾点便宜货过去”,而是走本地化定制之路:因地制宜开发产品,适应各种法律法规和司机口味。

数据也可以验证:截至目前,奇瑞在全球卖出去的乘用车已经超过1300万辆,覆盖100多个国家。

你想象一下,全世界每卖出十辆中国乘用车,就有好几辆是奇瑞造的。

出海本来就不是件容易事,被各种政策、商战、市场认知围剿,谁都能搞定还叫挑战嘛?

结果人家是稳稳坐住出口冠军,风里雨里二十年如一日。

另外别小看了这步棋。

一是给企业带来真金白银;二是硬生生把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形象拔高一截。

去年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董事长尹同跃把话说得漂亮:“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听着有点鸡汤,其实点明了当下全球汽车市场早已不是独角戏。

新能源越发展,出海竞争就越猛烈,谁舍得只窝着一亩三分地?

而奇瑞抓住了全球化和新能源两根大腿,逻辑很简单:自研+本地化+出海=新增长飞轮。

说到上市的作用。

这回拥有了来自港股的“弹药”,相关研发、产能扩张、渠道拓展自然也能更上层楼。

或许未来很快,“研发投入—技术突破—市场增长”的正循环会愈发高效。

汽车圈子里有句老话:不创新,就是等死。

奇瑞过去是靠传统优势吃饭,现在明白“不变等于退出舞台”。

一路高中低端、油车电车全覆盖。

而且搞技术迭代时没掉链子,什么鲲鹏动力、智能座舱,样样不闲着。

被视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出海”的活体样本,也不是没有理由。

所以问题来了,奇瑞究竟靠了谁?

是靠背后有个神秘投资人保驾护航?

还是靠中国市场需求爆发的红利?

其实咱实话实说,更多靠的是持之以恒的综合能力:见风使舵,不丢老手艺,敢下重注搞新技术,还能耐住性子布局海外。

一句话,小厂拼命三郎,大厂放手一搏。

最后,回头看,它在资本市场混得风生水起,不是运气,而是摸爬滚打出来的“硬通货”。

让人好奇的是,下一个爆点,会不会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还是全球化造出“下一个特斯拉”?

就像买车一样,最后拼到头的,还是产品力和长期主义。

奇瑞这一枪,还能不能再中一次靶心,咱们拭目以待。

朋友们,你们觉得,奇瑞是不是有可能走出中国,混成全球新能源第一梯队?

一起唠唠,说不定下一个大新闻就出在你们身上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