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咱们的汉字。一个“烧”字,能形容的热情似火,也能描述得家徒四壁。但要我说,最贴切的还得是用来形容上海徐汇区深夜街头的那台理想MEGA。就十来秒的功夫,一台承载着“公路高铁”梦想、价值五十多万的大家伙,在你眼前,现场直播了一场从未来科技到后现代废铁的行为艺术。
后车老哥的行车记录仪,估摸着自己都没想到能拍到这么一部“年度最佳惊悚短片”。没追尾、没托底,啥前戏都没有,就那么安静地在路上跑着,突然车肚子底下“噗”一下,跟点了挂鞭炮似的,火苗子就蹿了出来。车里俩人估摸着魂儿都吓飞了,手脚并用地滚下车,其中一个大哥回头瞅着那越烧越旺的“家”,还想往里冲,估计是落了啥宝贝。可那火呀,根本不跟你讲道理,吞噬一切,热情得让人绝望。
消防员一来,三下五除二把火灭了,但这辆理想MEGA也就算是完成了它在人世间最后的“火化”仪式,只剩一副乌漆嘛黑的骨架,在深夜里沉默。
第二天,理想汽车的公关稿,那叫一个及时雨。措辞严谨,滴水不漏:“事故发生时,车门顺利打开,驾乘人员全部安全离车。” 各位,看见没?重点给你画出来了——“门开了”、“人没事”。这话说得,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避重就轻。就好像你家厨房炸了,物业跑来跟你说:“别担心,您家大门是好的,能跑出去。” 我谢谢你啊,可我更想知道,好端端的厨房,它为啥会炸呢?
这已经不是MEGA第一次这么“火”力全开了。记忆的阀门一打开,几个月前杭州高架上那台因为碰撞起火的MEGA仿佛还在昨天。再往前倒,地库里那台烧得不明不白的,最后官方来了个“神探可不嘛”,说是在主驾座椅滑轨边上发现了打火机的残骸,这事儿一下子就从“技术缺陷”的悬疑剧,拐到了“人情世故”的伦理剧频道。
一次是意外,两次是巧合,这第三次,在没有任何外力干预下“原地飞升”,剧本就有点过于刺激了。
咱聊点硬核的。理想MEGA的心脏,是跟宁德时代联手捣鼓出来的麒麟5C电池,主打一个字——“快”。快到什么程度?发布会上吹的是“充电5G时代”,什么热失控安全标准,九百多项安全验证,听得人一愣一愣的,感觉这电池比我口袋里的钱都安全。可现实呢,总喜欢在你最得意的时候,给你一个大嘴巴子。实验室里的完美数据,跟上海街头的熊熊烈火之间,隔着的可能不只是一个太平洋。
如今这新能源车赛道,卷得跟麻花似的。续航要比谁长,充电要比谁快,屏幕要比谁多,沙发要比谁软。大家都在“军备竞赛”,都在疯狂堆料,生怕自己哪个参数落后了,就被用户给抛弃了。这股风气之下,安全,这个本该是地基的东西,是不是偶尔会被当成一个可以“优化”的选项?
说白了,每一个开着新能源电车上路的我们,都有点像“小白鼠”。我们把身家性命,寄托在那些复杂的代码、精密的图纸和车企天花乱坠的承诺上。当这份信任,被街头的一场大火烧得连渣都不剩的时候,心里除了后怕,剩下的就是一连串的问号。
当然,咱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电动车,油车自燃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但纯电车的燃烧特性,那完全是另一个次元的。它来得太快,烧得太猛,灭火也更费劲,就像个脾气暴躁的哪吒,一言不合就给你来个“风火轮”。这种未知的恐惧,才是公众焦虑的根源。
理想的这波公关,站在公司的角度,60分及格了,因为它第一时间稳住了“车门打不开”这个最大的恐慌点。但你要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想,这点信息量,连塞牙缝都不够。我们想知道的,从来不是车门能不能打开,而是我们为什么会落到需要用车门逃生的地步?
那团在上海深夜升腾的火焰,烧掉的是一台车,灼伤的却可能是无数潜在车主的心。在最终调查结果水落石出之前,理想MEGA这四个字后面,恐怕都要跟上一个无形的、燃烧着的问号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