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理想的销售目标是64万辆,听上去挺吓人。现在完成率才46%,换算下来实际也就是三个月里还得卖出近35万辆才行。你说可行吗?我个人觉得大概率不可能。以我手头掌握的片面数据和一点点市场感觉,第四季度能卖12万左右就挺努力了,顶天了。这样下来,全年也就40万上下,跟年初想象差太多。
我和朋友小李聊这个,他是个4S店老销售,跟车主打交道挺多。理想这年头主打的还是高端,价位拉得挺高,二十多万起步,甚至旗舰车型上百万。人家不差钱的买得动,但大部分普通用户看车预算没那么宽。这就直接限制了成交量。
我翻了翻去年同期笔记,大致比对理想和零跑、问界那些新势力销量。零跑几款十万出头的车,销量暴涨,看得很爽。问界虽说路子没理想正,但它的价格带下探得很明显,各种补贴政策一来,销量有快速拉升迹象。可理想还是死磕高端定位,I6和L6的贡献占了半壁江山,掉个价或者推出低配版未必是坏事。
刚才又看到个报价,理想I6起步价2X万,不过算上各种增配和服务费,实际入手价至少25万起,跟30万级别的合资车差不了多少,这价位上能买的自主品牌多了去了,选择很丰富。
话说回来,目标设得高点无可厚非,是激励销售团队和资本市场,但一口气从最开始150万辆目标调到64万辆,感觉像个拐脚理:刚出成绩燥起来,定的目标嗖嗖往上飞,人心里都没底。销售端压力山大是肯定的,产品线也没拓宽多少。看看文界,目标定100万,实际才30%,差不多给理想做了个活教材。
顺便插个猜测,我觉得理想背后可能还有供应链隐忧。汽车产业链复杂,这不单是锂电池的故事,芯片短缺、关键零件供应不稳定同样影响产能。就我前段时间听供应链朋友说,他们遇到的断货情况质量比去年还糟。估算一下,理想现在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样本少,纯体感),硬撑销量压力很明见底气不足。
要说研发流程,我其实觉得理想挺有意思。一般供应链就像做饭,食材新鲜了味道会上去,但理想这边,选菜也得讲排场,一点小瑕疵都要推翻重做。有人吐槽这样太磨人,效率不高,但换个角度想也对,毕竟车子是给用户天天开,质量体验优先,不能偷工减料。自己想想,做研发就像折腾厨房,原料、调料、火候、时间,少一样都不行。
突然跳个主题,前几天跟朋友说起理想的服务维修体验,他叹气说:修一次下地库得花一天,零件还老缺货。这让我痛感一个品牌除了卖车,还要盯住维护服务,这链条得有多长才能撑得住。别说普通用户了,那些换电池或者做保养的活儿,足够折腾人。
算算车价和保养成本,理想的用户实际上每公里成本偏高。我心算了一下,假设车价25万,折旧5年,平均每年5万公里,油耗新能源车这里免谈,再加上每年大约1万块维修保养费用,粗估下来单车每公里成本至少0.6元。这对比同价位的合资车,用户感知是不是有落差?我说得对不?
回到销量,理想有没有开辟更多细分市场的可能?别只盯着高端SUV,也可以考虑小型电动车,成本压低,价格接地气,量才是硬道理。这样能否对抗零跑、问界这帮新势力?而且先不说销量,品牌活跃度会不会更高?
是不是理想怕打破现有定位,怕影响利润率?这怕是理想产品部的一个小秘密。(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自嘲一句,做了这么久汽车自媒体,发现市场变数真多。不管看多少数据,听多少内部消息,最终落地最后一公里还是得看用户真实买单的姿态。理想今年的成绩能不能翻盘,还有三个月时间,大家怎么看?
你们如果身边有理想车主,问问他们对换车打算,这或许是最直接的数据反馈了。你有没有遇到对理想特别失望或者特别认同的朋友?他们说了什么?对我来说,这些细节比什么销售数据都接地气。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