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混战如火如荼,其实谁也说不好哪家企业能笑到最后,是巨头舍我其谁的气场罩顶,还是新势力“野路子”抓机遇?可能都对,可能都不对。最近这一两周,苏州工业园区新冒出一家公司,昂创科技,你在朋友圈肯定刷到过他们自家“悬架系统MAX”的视频。不得不说,让人大开眼界。全自动液压悬架,可不是那种你印象里“弹簧上下晃一晃”那点事,人家研发团队不仅自带“大牛”标签,技术上玩的,已经是新能源车底盘里的“黑科技”了。最骚的还不是挂着“谁谁谁前博世高级工程师”头衔,关键是,这帮人还真有点东西。
你要问,这家新兴公司,是怎么在高手如云的零部件圈子里拿下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有啥秘密武器?前世没看见,后世没听说——真有这么神?
咱先翻翻底牌。昂创科技本尊,2020年成立,说白了就是汽车零部件里的“新网红”,主攻新能源车用全自动液压悬架。团队背景够硬,博世、大陆、吉利、蔚来、上汽啥的老法师一个接一个,不搞花架子,研发三分天下。1500字不嫌多,咱就掰开了揉碎聊一聊,这家公司,到底靠什么“搅局”新能源底盘市场,是投机还是有货。
先别急着喊牛!60多号人,对一线打工人来说,一听就是小作坊级别。可人家不是靠人多取胜,要比拼“学历”——50%以上居然是研究生,啧啧,一整个“研究生宿舍”搬进产业园,有点意思。研发场地2000多平,长兴还正鼓捣个8000平方米大工厂。怎么说呢,这规模既不算“巨无霸”,也绝不是街头“路边摊”。你按常规赛道走,人家旁边直接“插队”,那味儿立马不一样。
再看核心技术。常听说底盘结构、机械调教啥的,这回昂创直接摆出五大绝技:中央集成域控制器、模块化伺服电机驱动、机电一体化油阀集成、新能源车底盘运动控制算法、无极可变刚度蓄能器。这名字,听着有点云里雾里,但说白了,都在瞄准“智能化+新能源”下的底盘升级,尤其是悬架领域。你现在开纯电车,遇到“忽上忽下”的颠簸,靠的还都是传统机械件。而昂创打出来的“液压智能全主动悬架”,想让底盘变得更聪明,“秒级反应”,那种“晃一晃稳住了”感觉,才是新体验。
别以为那些堆技术参数、喊slogan的都是忽悠,真细品,昂创的“白泽悬架系统-MAX版”,确实炫。自研单向泵+电磁阀换向,好家伙平时看好像不显山不露水,等你真遇到大坑小坎,车身调节比兔子还溜。6倍刚度、5毫秒极速调整、300毫米每秒升降速度、5Hz可调阻尼,这一大串数值,套句网络梗“遥遥领先”。说真的,咱普通人哪懂那么多,只知道这玩意最牛的,不光能实时调节高度、减少车晃动,甚至爆胎了都能“临危不乱”,抓地力还给你稳住了。这下子,司机真有安全感,座椅下边不是碰碰车底盘,而是“会思考的弹簧垫”。
至于“白泽悬架LITE版”,走的路线更像“iPhone SE”。结构设计干净利落,配多电磁阀混控,主打“能匹配麦弗逊悬架”。什么意思?也就是路上那批中规中矩的家用车或者性价比车型,也能上“高配悬架”,门槛降了,体验上去了。很多车企后市场,最看重这一点,谁愿意一窝蜂买“高大上”全配置?大多数还是看实惠。
问题来了,这一套听起来都挺棒,能不能落地?我说三句话,你自己判断。
一是,市场热钱周期短,实打实技术才站得住。艾新博盛、石雀投资先投了一轮,看重的是啥?就是昂创这套悬架系统,不是PPT,是真的做出来了,能试装,也能量产。投资人不是圣母,能给出真金白银,肯定盯着未来量产口径。第二轮Pre-A,直接砸下上千万,这水温不烫手,谁会上去烫一脚?涌铧、中科物联、聚卓,都是冲着产业化落地的“新风口”去拼。
二是,行业对“智能液压悬架”有需求,但竞争太卷。你不妨看看,目前新能源车市场,主动悬架基本被豪华品牌“垄断”。无论特斯拉还是理想L9,能用得上这一套的都是“头部”。昂创插队进场,拼的是成本、技术和兼容性。“爆胎还能抓地力分配”这种功能,一旦规模化,或许是自主品牌自我革命的“最强外挂”。但下笔千言,落地需一策,政策、产能、供应链环环相扣,没点绝招,真撑不起来。
三是,技术路径得适配市场喜好。现在新能源圈儿,“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天天炸街,底盘进化容易摆“陪衬”。不过车主那点小九九,谁不想“开得稳、坐得爽”?昂创这套组合拳,稍微包装下、贴梗短视频一发,直接击中新一届消费主力。别说什么“变革未至”,中国人上下班路上的坑,比国外多太多,过个减速带都能摔手机,谁不想要点科技感保命器?
看到这儿,你也许想说:这家公司和真正的巨头比,是蚂蚁撼树吗?我觉得更多像“土狼进山”,能不能咬下大象一口肉,还要看生态圈是不是给机会。毕竟现在的行情,不缺卷王,缺的是“科技+实用+亲民”的混合体。本轮融资说白了,就是一笔定心丸,告诉圈里圈外,“我们不是来画大饼的,是动真格的。”至于后续8000平米大工厂投产,能不能砸出水花,真还要两个字——“见真章”。
说点题外话,现在的产业互联网赛道,零部件里活下来的都是混得开的。昂创挑“全主动液压悬架”做主业,没选乱七八糟的“黑盒子方案”,既是决断也是冒险。如果产品能撑起大规模落地,配合研发团队的技术迭代,未来汽车底盘不再是“老胳膊老腿”、保不齐真是个新物种。但说归说,干归干,最怕的还是流于噱头,市面上多少新锐公司最后折在产能量产上去了。你一时风头无二,砸钱研发,没两年,投资人撤退,玩不起的多了去了。这一轮投资,在我看来像把“双刃剑”,能不能走远,取决于管理和市场嗅觉。
再退一步聊点现实,汽车行业讲的是系统性竞争。悬架只是底盘中一环,昂创如果高处不胜寒,还得补齐装配、售后、数据融合等最后一公里。不然,再牛的底盘,也只能当展厅花瓶。
这事儿放到今天这个节点,行业其实又回到了“技术派”PK“资本派”的旧故事。昂创不是唯一的玩家,但敢用本地资源、技术派团队去掀桌子,总归值得点个赞。人家给投资圈、零部件圈、车主三方都编织起了想象空间。下一步,会不会真“上车”,看量产,看口碑,看资金链能不能再撑几年。
尾声处,咱就聊到这里。市场最终给的答案,未必光靠融资、技术PPT能撬动,真刀实枪的批量落地才算“硬核”。昂创要真想坐稳新能源底盘这把交椅,还得继续拿出点“黑科技”,不止能吹,更要真用得起。毕竟用户买账,投资人才真“续杯”,闭门造车没用,跟得上节奏才硬道理。
你说,现在市场新贵们,会不会认同像昂创科技这样技术派狂奔的路线?各位怎么看,留言聊聊呗,是不是只有“会用、用好、用得起”的技术,才有未来?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