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新能源汽车可能要开始征收消费税的消息,在很多人的手机里传开了,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
这则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未来的新能源车可能不再享受免征消费税的待遇,而且新的征税标准可能会和大家熟悉的燃油车按排量收税完全不同,而是要按照车辆的整备质量,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车重,来划分等级进行收费。
这个传闻说得有板有眼,甚至连具体的税率方案都流传了出来。
比如说,车重在2吨到2.5吨之间的车型,可能会被征收9%的消费税;而对于那些重量超过2.5吨的“大家伙”,税率可能会高达12%。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咯噔一下。
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不妨来简单算一笔账。
以现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一款中大型SUV理想L8为例,它的整备质量大约是2.46吨,正好卡在2到2.5吨的区间里。
如果按照传闻中9%的税率来计算,假设它的计税价格是30万元,那么就要额外产生2.7万元的税费。
而对于更重一些,超过2.6吨的理想L9,如果按照12%的税率计算,以40万元的计税价格来算,那就要多出4.8万元的费用。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通常情况下,这种在生产环节增加的税费,车企很难完全自己消化,最终大概率会通过提高车辆的指导价,转嫁到我们消费者的头上。
这就意味着,我们看中的车,可能一夜之间就要贵上好几万,这让不少准备购车的家庭开始犹豫和观望。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会觉得奇怪,燃油车按排量收税,大家都能理解,毕竟排量越大,理论上油耗越高,对环境的污染也可能越大,多收点税有调节作用。
可新能源电车明明没有发动机,没有排量,主打的就是节能环保,为什么要突然跟车子的重量过不去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想增加税收。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SUV,确实存在一个越来越重的趋势。
为了解决广大车主最关心的续航焦虑问题,很多车企采取了最直接、也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不断加大电池包的容量。
续航500公里不够用?
那就加电池做到700公里;别人有700公里的,那我就要冲击1000公里。
电池包越做越大,里面的电芯越来越多,重量自然也就跟着直线上升。
再加上现在大家对车辆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车里的配置也是五花八门,什么大尺寸屏幕、电动座椅、高级音响、车载冰箱等等,这些豪华舒适配置的堆砌,也进一步增加了车身的重量。
结果就是,一台看起来和同级别燃油车差不多大的新能源SUV,体重轻松就能超过2吨,甚至比燃油车重上好几百公斤,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车身过重,会带来一系列看不见的隐患和问题。
第一是安全问题。
根据基本的物理学原理,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
一辆更重的车在高速行驶时,想要让它停下来,就需要更强大的制动力和更长的刹车距离,这对车辆的整个刹车系统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第二是经济性和环保性的问题。
车子越重,驱动它前进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这也就意味着电耗会更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新能源车节能的初衷相违背的。
同时,沉重的车身对轮胎的压力也更大,会加速轮胎的磨损,增加了车主后期的使用成本。
第三则是对公共资源的消耗问题。
我们每天行驶的柏油马路、高架桥梁,都属于公共基础设施。
一辆1.5吨重的小轿车和一辆2.5吨重的大型SUV行驶在同一条路上,谁对路面的碾压和损害更大?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这和高速公路上货车要根据载重和轴数来收费是同一个道理,因为你对公共资源的占用和损耗更大,所以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维护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真的要对新能源车征税,那么按车重来划分,确实比其他标准更能体现公平性和调节作用。
虽然目前这还只是一个传闻,政策并未正式出台,但市场的反应往往是最迅速的。
据说,一些嗅觉灵敏的汽车厂家已经开始未雨绸缪,悄悄启动了内部的“减肥计划”。
有汽车行业的从业者透露,已经有好几家车企把车辆的轻量化设计列为了后续新车型研发的头等大事,甚至成立了专项小组,把减重的任务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从车身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到内饰零件,都要求在保证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轻重量。
有的企业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比如要把某款正在研发的中大型SUV的重量严格控制在2.t吨的红线以下,或者把某款旗舰大型SUV的重量从3吨以上想办法降到3吨以内。
这种闻风而动的紧张态势,从侧面也印证了这则传闻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这对整个行业来说,其实可能是一件好事。
它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靠简单堆砌电池来换取长续航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如果未来真的要为车重“买单”,那么车企就必须在技术上投入更多精力,去寻求真正的解决方案。
比如,努力研发能量密度更高的新型电池技术,用更轻的电池包实现同样的续航里程;再比如,优化电驱动系统的效率,让每一度电都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跑得更远;以及在车身和底盘上,更多地使用像高强度钢、铝合金甚至碳纤维这样的轻量化材料。
这些都需要扎扎实实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升级,将引导整个行业从追求“傻大黑粗”的规模,转向更加注重技术含量和能源效率的精细化发展道路。
回顾过去十几年,我们国家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产业,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这才有了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的大好局面。
这就像父母扶养一个孩子,总要先扶上马,再送一程。
如今,这个产业已经逐渐长大成人,具备了和传统燃油车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的实力,那么,过去的一些特殊照顾政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让它和燃油车一样,开始承担相应的社会税收责任,也是产业走向成熟和健康的必经之路。
相较于燃油车按排量的计税方式,根据车重来为新能源车设计一套新的税收体系,既考虑了现实情况,也体现了政策的引导方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鼓励技术创新,限制资源浪费,最终可能会催生出更多技术更先进、能耗更低、对公共环境更友好的汽车产品,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国家、行业和我们每一位消费者,都将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