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纯电途锐2029年回归,续航700公里,直接挑战奥迪Q8e-tron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挺有意思,说的是大众那款很经典的豪华SUV,途锐,准备要“复活”了。

很多人一听可能挺激动,毕竟途锐在不少车迷心里,那可是低调有内涵的代名词。

但是这次复活,情况有点复杂,它不再是烧油的那个大家伙了,而是要变成纯电动的。

大众纯电途锐2029年回归,续航700公里,直接挑战奥迪Q8e-tron-有驾

更关键的是,这台全新的电动途锐,很可能跟咱们中国市场没什么关系。

这事儿就值得好好聊聊了,为什么大众宁愿费这么大劲儿复活一款经典车型,却又不打算把它带到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来呢?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现在整个汽车行业,尤其是像大众这样的传统巨头,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而痛苦的变革。

咱们得先回头看看,现在的燃油版途锐是怎么走到要停产这一步的。

想当年,途锐刚出来的时候,那可是相当有排面。

它和保时捷的卡宴、奥迪的Q7用的是同一个平台,这就意味着它的底子非常好,机械素质非常硬。

开过的人都知道,那车开起来又稳又扎实,不管是跑高速还是走烂路,都给人很强的信心。

而且它外观低调,不像一些豪华品牌那么张扬,正好符合一部分人“不怕奔驰和路虎,就怕大众带字母”的心理。

可是,时代变了。

这几年,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当特斯拉用它那迅猛的加速和极简的内饰吸引了大量眼球,当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国产品牌用更智能的车机系统、更贴心的服务和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不断抢占市场的时候,途锐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了。

它的那套车机系统,跟现在的智能手机比起来,反应慢、功能少;它的油耗,在油价越来越高的今天,也成了一个不小的负担。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想要的那些新潮科技,比如好用的语音控制、先进的自动辅助驾驶,它都给不了。

所以结果就是,买的人越来越少。

数据摆在那儿,今年上半年,途锐在欧洲大本营总共才卖了不到七千辆,而在咱们中国,平均每个月连五百辆都卖不到。

这样的销量,对于一个全球性的车企来说,继续生产下去确实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在2024年底停产,也是一个理性的商业决定。

但是,大众并不想就这么放弃“途锐”这个名字,毕竟这块金字招牌经营了这么多年,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

大众纯电途锐2029年回归,续航700公里,直接挑战奥迪Q8e-tron-有驾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让途锐在电动时代重生。

根据计划,全新的纯电动途锐,可能会被叫做ID.途锐,将在2029年正式亮相。

这次可不是简单的把发动机换成电机,而是彻头彻尾的重新打造。

新车将会使用大众集团未来最核心的纯电平台——SSP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说是大众的“秘密武器”,它整合了现在大众ID系列和奥迪、保时捷高端电动车平台的所有优点,技术非常先进。

比如说,它支持800V高压快充技术,这意味着充电速度会非常快,可能充个十几分钟就能跑一两百公里,大大缓解了里程焦虑。

另外,这个平台还能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和更灵活的底盘控制。

可以预见,未来的ID.途锐硬件上绝对是顶级的。

外界猜测,它可能会搭载超过100度电的大电池包,续航里程轻松突破700公里,动力性能也会非常强劲,目标直接对准奥迪的Q8 e-tron这样的豪华纯电SUV。

像空气悬架、后轮转向这些途锐引以为傲的高端配置,大概率也会保留下来。

听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好的一款车,到时候肯定要买爆。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根据目前的消息,这款被寄予厚望的ID.途锐,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恰恰说明大众现在对中国市场看得更透彻了。

过去,大众的策略很简单,就是我德国研发一款车,然后卖到全世界。

这种“一款车打天下”的模式在过去很成功,但现在在中国行不通了。

因为中国的汽车市场太特殊了,竞争太激烈,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太多样化了。

大众纯电途锐2029年回归,续航700公里,直接挑战奥迪Q8e-tron-有驾

中国的用户,已经被各种新势力品牌“教育”得非常成熟,他们不仅关心车辆的续航、动力这些基本功,更在意车辆的“智商”。

他们希望车里的屏幕像平板电脑一样流畅好用,希望语音助手能像真人一样聪明对话,希望辅助驾驶系统能在堵车的时候真正解放自己的手脚。

而这些,恰恰是大众这样的传统德国车企的弱项。

他们的强项在于机械制造和底盘调校,但在软件和用户体验上,确实落后于中国的本土企业。

大众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们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调整:与其把一款按照欧洲用户习惯设计的ID.途锐,硬生生地拿到中国来卖,很可能水土不服,还不如干脆针对中国市场,量身打造一款全新的、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于是,我们看到了大众和中国新势力品牌小鹏汽车的合作。

这次合作非常深入,简单来说,就是大众出品牌、出制造工艺,而小札则提供它最擅长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相当于给大众的车装上一个“中国大脑”。

他们合作的第一款车,就是一款全新的纯电SUV,内部代号可能是ID.8。

这款车尺寸很大,车长接近5米,还会提供三排座椅,这显然是瞄准了中国的家庭用户。

更关键的是,这款车预计在2026年就能上市,比欧洲的ID.途锐要早整整三年。

大众的算盘打得很清楚:用一款更懂中国人的“特供车”,来抢占未来的市场先机。

至于ID.途锐,就让它留在欧洲,去满足那些更看重品牌历史和驾驶传统的欧洲消费者吧。

所以,途锐的这次“电动复活”,实际上是大众全球战略一分为二的缩影。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品牌要想成功,不能再用一套标准去应对所有市场。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必须放下身段,学会倾听和适应。

大众与小鹏的联手,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位德国巨人向中国科技实力的一次“低头”,但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反而是一种明智和务实的表现。

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件好事。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能买到的合资品牌汽车,将不再是简单的“全球版”,而是经过深度本土化改造、更符合我们使用习惯的产品。

我们虽然可能买不到那台血统纯正的ID.途锐,但我们却能更早地拥有一台装着“中国心”的大众旗舰SUV,这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结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