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轿车为什么不在出厂时最高时速设置到120公里,这样既符合安全要求又能满足消费者的超车需求,避免出现技术难题和能人乱跑的现象
昨天跑长途,刚好遇到高速公路限速120公里。坐在车里,心里琢磨,这车可能就设置了这个上限吧,毕竟很多新车都标配了限速功能。实际上,开到120的速度还挺稳定,但奇怪的是,还是有人超我超过得挺快。图片里那辆烈焰红宝马,轻轻一踩油门,轻松就飙到140附近了,几乎没明显的感受。
我心里在想,既然出了厂不把速度锁死在120,是不是有啥特殊考虑?要是你让我露天猜个逻辑,倒是觉得:一方面,高速限速设为120,符合安全标准,既不至于把司机吓跑,也符合交通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消费者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还想超车,毕竟一刀切会被不少人觉得不够人性化。此时我想起自己朋友在修理厂的评论:你以为车子最高速不定,就是因为厂商怕责任?实际上,主要还是市场和用车惯的问题。
认真想一想,这扯远了点。车辆出厂时基本都会设有电子限速,但不是硬顶死的。比如电动车,现在很多都可以在APP上调速度,没有范畴限制,也就是说,车厂默认设置不给车主无限放飞。但为什么?我猜:1、政策的考虑,避免超速引发事故(不排除平时车上装个电子刹车死装置);2、研发和供应链的考虑,不让汽车的硬件变得太复杂,比如出厂就封死最高速度,减少后续维护的麻烦。
一边开车,我一边还在琢磨,别说,家用车的最高时速其实是软限制。如果你非得开到150、160,那理论上还是可以通过车载设定或改装达到,但这不合法也不保险。每个厂家都想着怎么让车安全、合理地在市场流通,毕竟,最怕出点事,责任扛不起来。关键是,司机的技术水平和驾驶惯变化太快了。有网友说:你这个说法太天真,人家能人用个黑客软件就能搞定最高速度。我倒觉得,这也是个问题。
实际上,某些能人确实存在。像我朋友之前买的电动自行车,限速25公里,但人家上了牙签后,能飙到60都不在话下,而且0-100加速只有几秒。你说,厂家卖家明明知道这设限是虚的,但是为什么还要设置?这是个赋能与管控的博弈。市场需求在前,法规在后。反正我猜,不一定只看技术,还跟政策、成本、责任划分有关。
讲点具体的,比如其实车价附近的超速差距不大。一个十几万的家用车,正常情况下百公里油耗不到7升,成本其实差不多,能跑快点,变量也就多了。你细想:百公里60块油钱,到120公里,油耗不变的话,跑一百公里多花几块。这个速度限制,在实际操控中,还蛮随机的——我去年调研了几个品牌,最高时速的设定其实在132到150之间,少部分车能绕过品牌设定圈套,找到后门调到200。
不过这里得提醒一句,车场的调校其实是个比例问题。你让它限制最高速,那不等于苛责用户,而是给个界线。但实际上,很多超速车的出现,又是公司和能人们的共同黑市。你说,现在汽车研发是否花费了太多时间在出厂的限速上?研发流程很复杂——从设计到测试,像搭个楼梯。某些细节没想过,比如:在安全和性能之间,厂商到底怎么平衡?我觉得,主要还是成本。
某次我翻了下备忘录,看到一个修理工讲:这车最高速我都不用特别调,甚至有人私下问我,怎么把车速刹到200?我还笑他:哥们,你还真能。 你觉得,除了价格的压力,市场上对快的追求,究竟占多少比重?我猜:其实不少车主心里都想快,但又怕、又不想担责任。这里面,再加个技术难题:电子限速和机械结构的配合,有时会出现出奇制胜的办法。
说到超车需求,我还在琢磨,很多人其实一点都不在技术上赌气——他们更在乎速度感,甚至一秒内飙到超过限速的点上。但如果全部车子都把最高速限制到120,路况会不会变得更安全?这个问题我倒真没详细推导过,毕竟,不同地区、不同司机,需求差异很大。有人说:你的速度限制太宽松。我想,是的,但你实际用车的时候,是不是拼命想超速到极限?或者,只是觉得用得还不过瘾?
嗯,最后留一个问题,你觉得汽车会不会变成一种智能管控更严厉的工具?或者,车主的自主权会不会逐渐被收紧?比如那个拉到震撼版的车,开到极限还挺刺激,但法律允许吗?我自己猜,不会变得完全自由,但我倒觉得,真正折中的点,是怎么让超速变得更安全、更可控。而不是只靠限制或者禁令。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有没有试过,自己调速度到偷偷摸摸的高点?走到路口,还是得规规矩矩。真奇怪。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