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9月爆发,这不是开玩笑。44万辆的销量,环比还涨了21%。这个数字让我对行业的火热程度有些担心——你知道的,厂商都在拼着抢市场、拼着夺用户,尤其今年新能源的崛起,真算是輝煌了。
其实我自己也琢磨过,为啥自主品牌和新能源会成为增长的主角。我记得我朋友的小厂做零部件的,他说:都在拼价格拼质量,新能源更是技术和供应链的博弈。这话我听着挺有感觉。自家的技术提升了,新能源车型便能跑得更快,供应链上也比以前复杂得多——像拆解一台高科技拼装品,每个零件都要打上长远的战略符号。
你说,为什么自主品牌在这个月能撑起这么一大片天地?我估摸着,除了价格切入点,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弹性。比方说商界H5的自主牌,第二季度销量破了30万,涨了50%以上,说明他们对市场的把控相当灵敏。其实你也知道,品牌做大了,一旦品质跟得上,还能稳定供货,用户觉得还不错,那就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销量增长。
不过我也自我更正一下,不能说自主就一定比合资强。比如上汽大众,环比差了0.09%,这算个零头,但到年底累积下来,也不算小。还记得我那天跟修车师傅聊天,说大众车逐渐变得‘普通’了,但修理费比五年前高一倍,油耗又不更低。这块,我在想:是不是品牌在向高端靠拢,但实际上在成本上又要打折扣?难啊。
说到新能源,得特别强调它的引擎作用。今年增长46.5%,几乎是光速升级。其实我昨晚翻了下笔记,电动和混动车占自主品牌销量的比例现在算起来至少是43%,这是个估算值,没正式数据,但感觉差不多。新能源不仅仅帮车型开快车,也让销量有了翻盘的空间。比如荣威新能源,九月上了4万多,涨了324%。我在想:没有这个卡点,国产车恐怕还得慢慢等转变。
当然(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琢磨海外市场。10.1万辆,同比增长12.2%,这个数字挺有意思。比起国内的热火朝天,国外这块市场的节奏要慢很多,但仍然能持续增长,说明品牌国际化的脚步不能打断。你可能不知道,我有个猜测:其实海外市场不光靠自主品牌,合资车型也在做,特别是那些走出去的中高端,别的国家消费者其实看了也挺新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句海外销量仅次于奇瑞,超越比亚迪,让我心里一阵暗喜。奇瑞在国际市场的布局是不是越来越扎实?我觉得,除了车型好看、价格合理,供应链的稳定性也是关键。比如出口配件链条一旦被断开,那基本就是完蛋了。话说回来,你觉得国产车真能在海外站稳脚跟,或者只是走个形式?
再说品牌格局吧。上汽集团占据第一,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九月销量43.98万辆,差点把比亚迪拉下马。比亚迪39.63万辆,差距只剩2万多,争冠的戏还得演好久。可你知道,别看它们数字拉得这么大,背后供应链里的博弈也很激烈。比亚迪计划今年出口20万辆,我心中估算,或许还没花太多功夫炒作,纯粹是市场趋势让它们自动走出去了。
这里面我其实还在想,到底哪个环节会成为瓶颈?是不是某个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会拉低整体的成长速度?我估计,像电池和芯片是天堑,供应链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车投放。虽然这个逻辑很常识,但我之前跟供应商聊过,他们都说:今年的问题不是没货,而是稀缺、成本激增。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国产品牌用料或设计会出现成本压力的情况。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在琢磨,新能源和自主品牌的崛起,大概只是行业马拉松中的短暂高潮。如你所料,未来格局会不会又有变数?我没做过什么预测,但我觉得,汽车行业就像拼桌麻将:谁能先找到破局的诀窍,谁就能占点便宜。现在看,新能源的技术成熟度还在不断优化,品质向上,但那标准化的条件还没完全到位。
末了,我想问一句:你觉得自主品牌还有哪些难题没被挤到台前?我一直觉得,除了销量外,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标配既安全又耐用。今天我偶尔帮朋友修车,他说这车开了两年,里里外外没啥大问题,我心里好理解,工艺越来越扎实,但不能忘了,那些隐藏的小零件和细节,才是真正考验车企的地方。
这种大变局会持续多久?其实我也咬牙疑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