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前7款经典老车,卡车中的老古董,全开过的人不���了

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一提起三四十年前的日子,总有那么些画面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那时候,如果说谁家有人是开大卡车的,那绝对是十里八乡都羡慕的对象。

在那个年代,一个卡车司机,社会地位可不低,手里握着的方向盘,不仅仅是控制着一台机器,更代表着见多识广、技术过硬,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三四十年前7款经典老车,卡车中的老古董,全开过的人不���了-有驾

那么,当年在那些还不太平整的公路上奔跑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钢铁伙伴”呢?

为什么说,要是有人把那些经典老车都开过一遍,现在至少也得是古稀之年了。

这背后,是一段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的艰苦历程,也是一代人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的奋斗史。

咱们先从一款带着浓厚“老大哥”影子的车说起,那就是嘎斯51。

很多老一辈的司机,对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苏联援助的重要物资,大批的嘎斯51进入我国,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四十年前7款经典老车,卡车中的老古董,全开过的人不���了-有驾

我们熟知的“喀秋莎”火箭炮,很多就是搭载在它的底盘上,成为了令敌人胆寒的战争利器。

这车的设计理念非常直接,就是结实耐用。

因为它最初是用来拖拽火炮的,所以跑不快,但力气特别大。

说到它的配置,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早期的嘎斯51车门竟然是木头的,车窗玻璃升降不靠摇把,而是用一根帆布带子往上提,然后用个小物件卡住。

车顶棚也是木头骨架,外面蒙着帆布。

虽然简陋,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是最实用、最易于维修的设计。

三四十年前7款经典老车,卡车中的老古董,全开过的人不���了-有驾

有了老师傅带路,我们自己的产品也很快跟上了。

南京汽车制造厂在嘎斯51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我们国家第一代轻型卡车——跃进牌NJ-130。

这辆车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意义非同小可,它让我们有了自己批量生产的汽车。

老司机们都叫它“老跃进”,但开这车是个技术活。

它的变速箱里没有一个叫做“同步器”的零件。

这意味着换挡的时候,不像现在的车一脚离合踩下去就能轻松挂进去。

三四十年前7款经典老车,卡车中的老古董,全开过的人不���了-有驾

你得先踩离合挂空挡,松离合,轰一脚油门让发动机转速和变速箱齿轮转速匹配上,再迅速踩下离合,才能把挡位推进去。

这套动作叫“两脚离合”,配合不好,变速箱就会发出“咔啦”的巨响,既伤车又费力。

能把跃进开得行云流水,是当时司机圈里值得炫耀的本事。

如果说跃进牌是我们轻型卡车的开端,那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CA-10B,则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长子”,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石。

这款以苏联吉斯-150为蓝本的卡车,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

在那个年代,能开上一辆崭新的解放牌卡车,那份自豪感,是现在开任何豪车都无法比拟的。

但是,这份荣耀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三四十年前7款经典老车,卡车中的老古董,全开过的人不���了-有驾

启动老解放,需要用一根粗长的摇把,插进车头的孔里,使出全身力气去摇,才能唤醒那台直列六缸的汽油发动机。

夏天驾驶室里热得像个烤箱,唯一的降温方式就是把前挡风玻璃向上推开一条缝,让自然风吹进来。

而到了冬天,司机们每天下班前都有一项雷打不动的任务:必须把发动机冷却系统里的水全部放干净。

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防冻液,如果不放水,寒冷的夜晚足以把铸铁的发动机缸体冻裂,那损失可就大了。

第二天出车前,又得烧上几大桶滚烫的热水,小心翼翼地加进去。

开老解放的司机,不仅要是驾驶员,还必须是个半吊子修理工。

三四十年前7款经典老车,卡车中的老古董,全开过的人不���了-有驾

半路上抛锚是常有的事,换个缸垫、接个半轴,都是基本操作。

它的方向盘没有液压助力,纯靠臂力跟它较劲,一天车开下来,胳膊比腿还累。

由于动力有限,遇到长坡,必须在坡底就提前加速,靠着惯性往上冲,有经验的老师傅能在发动机转速不变的情况下,从五挡平稳地逐级减到一挡,这份功力,没有个十万八万公里的驾驶经验是练不出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驾驶体验的飞跃。

由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东风EQ140,就是那个时代的革命性产品。

这款车最关键的进步,就是变速箱里终于装上了同步器。

三四十年前7款经典老车,卡车中的老古董,全开过的人不���了-有驾

这个装置的加入,让换挡变得异常轻松,司机再也无需苦练“两脚离合”的绝技,驾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根据当年的记录,1982年一台东风140汽油车的售价是235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凭借着更人性化的设计和可靠的性能,东风车迅速成为八九十年代中国公路运输的绝对主力。

长长的车头,两片式的挡风玻璃,还有刹车时独特的“呲、呲”回气声,是那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后来,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东风车也开始换装玉柴等品牌的柴油发动机,引领了中国卡车从汽油向柴油转变的潮流。

除了这些主流车型,那个年代的公路上还有一些各具特色的“狠角色”。

三四十年前7款经典老车,卡车中的老古董,全开过的人不���了-有驾

比如济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黄河JN150,它是仿制捷克斯柯达的车型,是当时国内少有的8吨级重型卡车,外形非常气派。

但它的驾驶室隔热极差,夏天司机开一天车,汗水能在衣服上结出一层白色的盐碱。

同样来自捷克斯柯达的太脱拉卡车,则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怪才”。

它没有我们常见的贯穿车身的“大梁”,而是用一根粗壮的中央脊管作为车架,发动机是风冷的,不用水来散热。

这种独特的结构赋予了它超强的越野性能,在矿山和工地上所向披靡。

但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油耗高,结构复杂维修不便,因此难以在普通的长途运输市场普及。

此外,还有一款来自东德的依发卡车,在山西等地特别常见,是名副其实的拉煤“神车”。

它的标定载重是5吨,但实际使用中,超载到十五吨甚至更多也是常事。

最让人称道的是,它行驶在颠簸路面时,车身是左右晃动,而不是像老解放那样上下剧烈颠簸,乘坐感受相对要舒适不少,而且机器皮实,据说在柴油紧张的时候,掺点煤油进去也能照常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