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响亮,那就是关于增程式汽车的讨论。
几年前,这种车刚出来的时候,可以说是风光无限,被很多人看作是解决新能源车里程焦虑的“最佳方案”。
你想想,在城里上下班,就用电,一公里几分钱,又安静又省钱;真要出个远门,回个老家,它又能烧油,加油站到处都是,完全不用担心被扔在半路上。
这听起来,简直是把纯电车和燃油车的优点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人挑不出毛病。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随着第一批吃螃蟹的车主们开了三四年之后,当初的赞美声中开始夹杂了越来越多的抱怨,甚至有些人开着开着就觉得“越用越难受”,最后忍痛把车卖了,还劝身边的人千万别再“入坑”。
这就奇怪了,一个当初被捧上天的“完美产品”,怎么如今却落得个备受争议的下场?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看看这增程式汽车的真实面貌究竟是怎样的。
咱们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续航问题。
当初买车的时候,宣传手册上印着的“纯电续航180公里”或者“200公里”,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很多人心里都盘算着,自己家到单位来回也就三四十公里,充一次电,跑一个星期肯定没问题。
可真把车开回家,现实就立马给你上了一课。
这个官方标注的续航,是在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下测出来的,咱们日常开车,哪有那么好的条件。
一到夏天,天气热得像个蒸笼,空调一开,电耗“蹭蹭”往上涨,那180公里的续航,能给你跑出120公里就算是很给面子了。
要是赶上冬天,情况就更糟糕,开暖风比开空调还费电,续航里程直接打对折都不稀奇,有时候跑个八九十公里就得赶紧找地方充电了。
这么一来,本来设想的“一周一充”的美好生活,就变成了三天两头就得惦记着充电,无形中增加了很多麻烦。
特别是对于那些家里没有私人充电桩的朋友来说,下班了还得开着车到处找公共充电桩,排队、扫码、充电,一折腾就是一两个小时,那种感觉别提多糟心了。
更有一些跑网约车的师傅反映,他们的车子开了五六年,电池衰减得特别厉害,原来能跑一百五六十公里的,现在连七八十公里都费劲,去店里一问,换一块电池要五六万块钱,这几年辛辛苦苦从油钱里省下来的,一下子全搭进去了,真是欲哭无泪。
再来说说驾驶体验。
很多人选择增程式汽车,是冲着它在用电行驶时那种安静、平顺的高级感去的。
在市区里低速行驶,确实,那种体验和几十万的豪华轿车有一拼,听不到发动机的噪音,只有轻微的电流声,感觉非常惬意。
但是,增程式汽车的本质,是车上还背着一个汽油发电机,也就是所谓的“增程器”。
当你的电池电量用得差不多了,或者需要急加速的时候,这个增程器就会启动,开始烧油发电。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个增程器一旦工作起来,之前所有的安静和优雅就瞬间荡然无存了。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你本来安安稳稳地开着车,想超个车深踩一脚油门,发动机“嗡”的一声就吼起来了,而且它的声音和普通燃油车那种线性的、有节奏感的轰鸣声不一样,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有点单调的咆哮声,转速很高,噪音很大,感觉就像车里装了个拖拉机,把整个车厢都震得嗡嗡响,非常影响心情。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堵车的时候,用电模式下车里静悄悄的,电量一耗尽,增程器毫无预兆地“哐当”一声启动,那动静能把车里打瞌睡的家人给吓一跳。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反差,让很多追求驾驶品质的车主感到难以接受。
当然,最终让很多人下决心卖车的,还是算了一笔经济账之后,发现这车压根儿就不像当初想的那么省钱。
首先,为了能真正享受到便宜的电价,你最好得有个私人充电桩。
但安充电桩的前提是,你得有个固定的车位,很多老小区根本没有,新小区一个产权车位动辄十几二十万,这笔钱就不是个小数目。
就算你有了车位,还得跟物业反复沟通、申请、盖章,过程也相当折腾。
其次,是保养和维修的费用。
增程式汽车因为它有两套动力系统,一套是电动的,一套是燃油的,所以保养起来也比普通车要复杂。
既要像电动车一样检查电池、电机,又要像燃油车一样定期换机油、机滤。
两套系统加在一起,保养费用自然就上去了,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贵出三四成是很正常的。
而且车子结构复杂,出故障的概率也相对更高,修起来也更麻烦。
再有就是保险和二手车残值。
因为车上多了一块昂贵的电池,所以保险的费用通常也会比同价位的燃油车高一些。
而最让人心疼的,是它的保值率。
开了三年的增程式汽车,拿到二手车市场去卖,价格可能只有新车的一半,甚至更低。
二手车商普遍不太愿意收这种车,因为技术路线比较尴尬,普通消费者对它的电池寿命和后期维修成本心里没底,所以不好卖。
辛辛苦苦省下的那点油钱,在卖车的时候,一把就亏回去了。
说到底,增程式技术本身并没有错,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解决充电设施不足和用户里程焦虑而诞生的一种过渡性方案。
在几年前,当充电桩还很少,快充技术也不成熟的时候,它确实为很多想尝试新能源车但又顾虑重重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如今,我们国家的充电网络建设已经非常完善,从城市到高速公路,充电桩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
同时,像800V高压快充这样的新技术也开始普及,很多纯电动车已经可以做到“充电十分钟,续航三四百公里”,充电速度和加油差不多快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增程式汽车为了解决续航焦虑而牺牲掉的燃油经济性、驾驶平顺性和增加了的机械复杂性,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
它就像是一个曾经很好用的“万能充电宝”,但在人人都能随时随地快速充电的今天,就显得有些笨重和多余了。
很多车主卖掉增程车后的感叹,或许也代表了一种趋势:技术在进步,消费者的认知也在成熟,一个过渡性的产品,终究会在更先进、更纯粹的解决方案面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