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没了4600亿!特斯拉平价车没人买,股价要凉?
纽约时间,2025年10月7日,华尔街收盘前突然一阵躁动,特斯拉股价像失速的小鸟,咕咚栽下去,红色一片,交易大厅里,几个刚喝完咖啡的分析师开始用粗糙的英语抱怨,谁也没想到,几小时之内能蒸发掉650亿美元,4600亿人民币,数字太大,连终端的报表都闪了下。
“你知道嘛,今早特斯拉又出新款了,”一位自媒体小哥在微信群里发来消息,语气带点戏谑,“Model Y,三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旁边有人回,咦,比买个高配iPhone还便宜点,真有种“白菜电车”的错觉,实际上呢,真车到手,配置少得像八十年代电视机。
全景天窗没了,灯带没了,方向盘只能手动调,后排的屏幕直接砍掉,电动座椅缩水成前排加热,连收音机都像被掏空的果冻,咬一口只剩皮,买车的年轻人都在网上吐槽,“这哪里是特斯拉,明明是返祖版老爷车”。
有人自问,“这价格是良心吗”,自答,“不如说是把配置切成了平行宇宙”,平价背后是刀刀见骨的减配,能省则省,剩下的Autopilot也缩水成个定速巡航,自动转向?不存在的,买家群里一片哀嚎:本来想体验智能科技,结果买了个“电动版桑塔纳”。
这一夜,特斯拉的市值像被人用吸管抽干,散户账户里多了个红色负号,分析师复盘时还在找原因,降价不是好事吗,怎么反杀自己了,仔细扒拉,才发现这不是降价,是“卖情怀打折”,但情怀早被新势力们围剿。
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财报一出,净利润少了,不止一点半点,卖车数也压着走下坡路,收入缩水,现金流越发紧张,连公司财务部都忍不住多看了两眼马斯克的工资单,外界一边吐槽“万亿美元薪酬事件”,一边眼里全是问号:老板还关心造车吗。
我试着在贴吧和推特上混进一些买家群,有人说自己在美国中部等了两个月,看到新车参数时直接放弃,“不如买丰田,便宜还省心”,另一位欧洲买家在后台留言,“比亚迪在这里一台一台地卖,特斯拉的老客户却在等降价,等着等着连影子都没了”。
换个角度,2025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卖了7231台纯电车,特斯拉7165台,第一次被反超,增速还像坐高铁,德国慕尼黑的车展上,亚洲记者都在围着中国品牌拍照,特斯拉展台显得有点冷清,销售员反复强调“低价”,却没人上前咨询。
再看美国本土,联邦补贴已经薅得差不多,第三季度卖了49.7万辆车,业内分析师在电话会议里边喝水边吐槽,“这不就是提前榨干了市场吗”,谁还会傻傻等着买个光杆司令版Model Y,连辅助驾驶都被法规卡脖子。
“砍配置,降成本”,听起来是商业理性,但市场的情绪从不买账,华为、比亚迪都在拼智能化和体验,特斯拉反其道而行,像极了那个iPhone 5c的年代,自信地做了减配版,结果被市场狠狠地反噬。
一位老股民和我说,特斯拉现在的问题不是降价,而是“把自己最值钱的那点东西扔了”,投资者要的不是便宜,是“你现在连FSD都装不上,还谈什么AI和自动驾驶,别人会信你吗”。
2025年第二季度结束,特斯拉的自由现金流继续跌,利润和收入都不好看,甚至有人在内部会议上提议“要不要暂停某些研发”,马斯克呢,一会儿搞火箭,一会儿管机器人,外界开始怀疑他是不是分身乏术。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一位基金经理说,2024年底到现在,特斯拉股价一路下滑,技术图表上都是下行通道,机构分歧加剧,高盛还撑着目标价,但更多人开始质疑,2026年3月会不会真跌到154美元。
另有一个点,特斯拉的高估值全靠故事和未来支撑,FSD、AI、人形机器人,这些全落地才行,光靠砍配置搞降价,是没法给出高溢价的,尤其是中国品牌零部件国产化率95%,特斯拉能不能降本增效,谁都说不准。
有人回忆起2018年,特斯拉为保现金流,连纸杯都省着用,现在又回到那个节点,只是竞争对手多了,口袋更紧了,外部环境复杂了。
“你觉得特斯拉能翻身吗”,我问了一位在硅谷工作的工程师,他摇头说,“除非有新技术,否则只是慢性失血,靠价格战只会越来越惨”。
股价的震荡,市值的蒸发,这一切看起来理性,底层却是市场对“科技公司”定位的重新评估,“这不是普通车企的问题,是未来赌注的崩塌”。
到这里,夜已经很深,华尔街的屏幕还亮着,未来的特斯拉在哪里,没有人敢轻易下结论,毕竟资本市场的故事,总在下一页才算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