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摸到方向盘时,那感觉挺微妙的。车子刚上线,订单爆了;其实我心里明白,主要还是看脸,尤其是这个价格,智能配置堪比30万车。这阵子我跟卖车的师傅聊过,他的人都在猜:这车能火多久?有人说3个月有人说半年,但无论如何,这次井喷倒是挺意外。
我仔细比较了两款车——同级别的,就是一款18万的合资SUV和我们这款15.98万的尚界H5。开起来后发现个微妙的差别:那个合资车,中控反应快,但内饰用料差点意思。尚界H5的中控屏大,乘坐体验好,座椅包裹感也更舒服一些。其实很多细节都透露出上汽的底蕴——那桑塔纳素质的基因不轻松放弃,为了九横五纵底盘架构、高强钢车身,他们费了不少心思。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个钢材比例达84%的黑科技到底能撑多久?估计也就五六年吧,毕竟材料市场变动快,供应链的钢材价格也在浮动。
购买渠道其实挺复杂:我身边有个朋友在上汽的4S店工作,他说其实卖车就是靠关系和套路。我懂,那是销售的硬核手段,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们旧有的制造肌肉——像华域汽车,零件拼装半手工还蛮讲究。你说,上汽为尚界预留了多大底气?我猜,至少对于零部件供应,他们能保证不出问题的概率估算在70%以上(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供应链危机在全球都不陌生。
这款车的核心亮点——华为智能系统,几乎是零门槛上车体验。满车27个传感器,能实现自动领航,感觉像车内有个智能大脑在随时提醒,其实就像是你在办公室里有个随时给你提醒的助理。这让你想不到,20万元以下市场竟然能有如此高端智驾配置。而且,华为低调地把AR导航、沉浸式座舱都整合进来了。
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对价格的议论实际上反映出市场内心的矛盾。我在微博看到有人说:18万左右的车选择多了,为啥还要给个拼装般的感觉?尤其是配件要加3.2万的配套餐,再便宜点也没用。不是说真不值这个价吗?我心里也在想,真是既想低价,又想高端,这个难题上汽还在摸索。倒不是我说车不好,只是觉得——还得再打磨。
有个问题我一直在琢磨:这个智能车,靠的是真科技感还是品牌力?我认识个修理工,他说,其实这车在搞技术的还是得依赖工艺。而且,工人手里的细节,可能比那些高大上的传感器更重要。你说,技术是不是也像人一样,要细心呵护、打磨出来的?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记录了那批样本少的工艺缺陷,发现其实还是工匠精神在起作用。
我顺便算了个账,假设1万公里油耗10升,7元,百公里油钱70元,用料和未来维护成本,粗略估算:这车的保值率可能还不到50%。当你在犹豫,买的到底是不是物超所值。市场反应告诉我,确实有人喜欢:16万的订单,顶配占比超过75%,反馈就是:我们不是买车,是买智能梦。
谁都知道,市场不就是折腾吗?有人嫌麻烦,觉得市场就像个火锅,乱七八糟。上汽这次铺天盖地的宣传策略,也不是单纯为了冲销量,他们其实在试水一个技术平权的方向。你再看看,像个赛轮的轮胎,虽然传统一点,但至少能陪你跑更远……(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问一句:你觉得这车,未来的路会不会更智能化,还会变得更平民?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到高端智能?我想也许会吧,但另一方我又在想——你愿意为那点点的智能付出多大代价?看来答案,还得时间来给我答。反正这一圈,我每天都能看到更智能、更可靠的车在飘移前行,只是,这样的革新,究竟能走多远?真希望,下一次回到这车时,能找到点不一样的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