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什么国际车展,我的第一反应都不是去看车,而是想看看各家车企的老总们,精神状态还好不好。深圳这个车展,主题叫“不止,玩趣出行”,一听就是文化人想出来的,翻译过来其实就三个字:快来买。再翻译得直白点就是:再不买,我们就要集体上天台了。
整个车展现场,与其说是展会,不如说是一个大型行为艺术现场,或者叫“车圈敦刻尔克”。每个品牌的展台都搞得像自家孩子满月酒一样热闹,但销售脸上的表情,都藏着一丝“这个月KPI再完不成我就要去睡桥洞”的悲壮。所谓的新车首秀,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不装了,摊牌了”的集体宣告。大家心照不宣,技术、情怀、品牌故事,这些在过去还能当压缩毛巾泡开讲半天的东西,现在统统不如一句“我们价格也崩了”来得实在。
你看,iCAR那个叫V23S的,非要说自己重塑“方盒子”,还要碰瓷“百万级驾控”。这修辞手法,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自己的逻辑单元。什么叫百万级驾行?是你开车的时候,账户里有一百万吗?讲真,现在这个市场,你吹自己驾控像开飞船都没用,消费者只会问一句:能便宜多少?能送多少东西?你这个方盒子,能像任意门一样直接把我从深圳的家里传送到公司的工位上吗?不能?那和隔壁老王家的五菱宏光有啥本质区别。
然后是阿维塔07,上来就是“入门即满配”,华为技术深度赋能。这话术,典中典。什么叫入门即满配?就是我们把所有能塞进去的东西都塞进去了,求求你看看我。这就像追女孩子,直接把自己的房本、工资卡、祖宗十八代的履历全拍桌子上,说“嫁给我吧,我啥都有”。这种行为在爱情里叫孤注一掷,在车圈里就叫掀桌子。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悄悄端走了,那现在这些“满配哥”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吹灭了还要揣兜里带走。大家都不想体面了,最好的防守就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我没得吃,你们也别想打包。
还有马自达那个EZ-60,说自己是15万级纯电市场的“稀缺选择”。诶,这个说法就很有灵性。马自达嘛,懂的都懂,它最值钱的,就是那个“我觉得我很值钱”的劲儿。我作为一个开过马自达的中年人,我能理解那种感觉,那种“人马合一”的玄学,那种过弯道时感觉自己是藤原拓海的错觉。但问题是,现在是2025年了,兄弟。你的对手们已经不满足于在秋名山送豆腐了,他们想直接用自动驾驶把豆腐发射到你家餐桌上。你还在谈操控质感,人家已经开始聊AI大模型能不能帮你写工作周报了。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市场不懂。
至于特斯拉,那就更有意思了。它不跟你卷配置,不跟你喊价格,直接在展台放了个机器人Optimus。这是什么操作?这是降维打击。别的车企在说“我的车很牛”,特斯拉在说“我是人类的未来”。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玄学。会买特斯拉的人,他根本不在乎你说的那些参数,他在乎的是开出去别人知道他开的是特斯拉。这个机器人往那一站,就是告诉所有信徒:你们的信仰,又充值成功了。你看,我们已经开始造人了,你们还在捣鼓那四个轮子。这操作,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车圈比作修仙,实在是太抬举他们了。
真正的爆点,从来不是这些车,而是那个明晃晃的“优惠叠加”。什么南山补贴、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免……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就一个意思:国家和厂家一起出钱,帮你买车,就问你怕不怕?这已经不是促销了,这是闪电战。年底购置税免征就要结束,这个消息就像悬在所有等等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讲真,如果你真的需要一辆车,现在可能是最后上车的机会,不然明年可能就得多掏一台iPhone的钱。但这话听着是不是很熟悉?像不像“最后三天,挥泪甩卖”?是是是,都是套路。
但能过,就是能过。
我总觉得,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魔幻的阶段。技术的关键,可能不在于哪个实验室的参数更牛逼,而在于谁更能适应中国最复杂的马路。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验是什么?不是高速公路,也不是封闭园区,是城中村里突然窜出来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车上装多少个雷达都没用,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跟一个开老头乐的大爷讲L4级自动驾驶,他只会觉得你脑子有病。
所以,深圳车展上这些琳琅满目的“新物种”,这些花里胡哨的技术,这些哭天喊地的优惠,本质上都是在一个规则崩坏的黑暗森林里,拼命点亮自己,希望不要被黑暗吞噬。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它们在用尽全力表演,表演自己还活着,还很能打。而我们这些消费者,就像是坐在台下的看客,看着这场盛大又荒诞的演出。不过说实话,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表演,但如果票价足够便宜,我们还是不介意进去凑个热闹的。毕竟,谁会跟真金白银过不去呢?这简直就是疯了!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他们打得越凶,我们越开心。打,加大力度打!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