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油电混动汽车可以说是一阵风潮,谁家要是买了一辆,那绝对是亲戚朋友眼里的时髦人物。
启动车子悄无声息,只看到仪表盘上显示着电池在工作,跑起来又省油,还不用像后来的电动车那样到处找地方充电,这种既新潮又实用的感觉,让很多人都觉得这才是汽车未来的方向。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股风好像就慢慢停了。
现在我们环顾四周,会发现路上挂着绿色牌照的车越来越多,要么是能插电的插电混动车,要么就是干脆没有发动机的纯电动车。
而当年那个被誉为“省油神车”的油电混动,却好像渐渐淡出了主流视野,买的人越来越少。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让一个曾经的明星产品,走上了下坡路呢?
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政策的指挥棒变了方向。
在咱们国家,汽车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跟着政策走的。
前些年,为了推广环保节能的车型,油电混动车也被算作是节能车,能享受到一些好处。
可是在最近几年,特别是从2023年开始,国家对于什么是“新能源汽车”有了更严格的界定。
简单来说,就是你必须是能插电的、能用纯电模式跑一段相当长距离的插电混动车,或者是纯电动车,才能被正式认定为新能源汽车。
这个认定可不是一个空名头,它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和便利。
最核心的两项福利,就是可以上绿色新能源牌照,并且免缴车辆购置税。
油电混动车因为不能从外部充电,被划出了这个圈子,只能算作是普通的燃油车,或者说是一个比较省油的燃油车。
这一划分,影响巨大。
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实行汽车限购的大城市,一张蓝色的燃油车牌照,要么需要长时间摇号碰运气,要么需要花上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去竞拍。
而一张绿色牌照,符合条件就能直接申领。
这么一来,对于生活在这些城市的消费者来说,选择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同样是二十万的预算,买一辆插电混动车,不仅省下了一笔上万元的购置税,还立刻解决了上牌这个天大的难题。
而如果选择油电混动车,就得先去经历漫长的摇号或者花钱拍牌,买车成本和时间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政策的这道门槛,可以说是一下子就把油电混动车挡在了许多消费者的门外。
当然,除了政策这个外部因素,汽车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也是让油电混动车显得有些尴尬的内部原因。
在十多年前,丰田那套油电混动系统确实是顶尖技术,它巧妙地结合了发动机和电动机,做到了非常好的燃油经济性和行驶平顺性。
但科技这个东西,发展速度太快了,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当油电混动技术还在努力把百公里油耗从5升优化到4.5升的时候,中国的插电混动技术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以比亚迪的DM-i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插电混动系统,给车辆装上了一块大得多的电池。
这块大电池能支持汽车在纯电模式下行驶超过一百公里,有些车型甚至达到了两百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统计,我们绝大多数人每天上下班的通勤距离也就是在三四十公里左右。
这意味着,只要你家里有条件安装充电桩,你完全可以把这辆插电混动车当成一辆纯电动车来用。
每天回家充上电,第二天又是满电出门,日常通勤根本用不到油,只有在周末出远门或者跑长途的时候,发动机才会启动工作。
这样一来,日常的用车成本就变得极低。
而油电混动车呢,它的电池很小,纯电行驶的里程也只有短短一两公里,主要作用是在起步、堵车等低速情况下辅助一下,稍微开快一点,发动机就必须介入工作了。
所以它的驾驶感受和加油频率,本质上还是一台燃油车。
一个能让你在大部分时间里告别加油站,一个只是让你少去几次加油站,这两种体验的差距,消费者是能清清楚楚感受到的。
另一方面,纯电动车这几年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
过去大家最担心的续航里程问题,现在也得到了很大缓解。
市面上续航达到七八百公里的纯电动车已经不稀奇,充电技术也在进步,快充半小时就能增加几百公里的续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里程焦虑。
更重要的是,在智能化和舒适性配置上,新兴的电动车品牌可以说把传统车企远远甩在了后面。
你走进一辆新款的电动车,首先映入眼帘的可能就是一块比笔记本电脑还大的中控屏幕,车机系统反应飞快,语音助手能帮你完成各种操作,甚至还能陪你聊天。
很多车型还配备了过去豪华车上才有的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全景天幕、舒适的座椅等等。
反观很多同价位的油电混动车型,它们的设计思路还停留在燃油车时代,内饰设计可能略显陈旧,车机系统反应迟钝,很多我们现在觉得应该是标配的功能,比如好用一点的倒车影像、座椅电动调节等,可能还需要额外加钱选装。
对于越来越看重科技感和舒适体验的年轻消费者来说,这种产品力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我们还得算一笔最实际的经济账。
很多人选择油电混动的初衷是为了省油钱,但仔细算下来,这笔账可能并不划算。
通常情况下,一款车的油电混动版本,会比配置差不多的纯燃油版本贵上两万到五万元不等。
我们就按中间价三万元来算。
假设普通燃油车百公里油耗是8升,油电混动车是5升,油价按每升8元计算,那么每跑一百公里,油电混动车能省下24元油钱。
为了把买车时多花的那三万元赚回来,你需要跑够十二万五千公里。
如果一个家庭一年开一万五千公里,那也得开上八年多的时间才能真正“回本”。
但根据相关的行业报告,国内车主的平均换车周期大约在6年左右,也就是说,大多数车主很可能在还没把差价省回来的时候,就已经把车卖掉了。
而且,油电混动车由于同时拥有发动机和电动机两套动力系统,结构比纯燃油车更复杂,这意味着它在后期的保养和维修成本上可能会更高。
车上的动力电池虽然不需要我们操心充电,但它也是有使用寿命的,一般在八到十年左右,如果过了质保期需要更换,那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油电混动“省油但不省钱”的说法,在很多情况下都成立了。
过去,充电桩数量稀少,充电不方便,油电混动“不用充电”的优势非常突出。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随着国家的大力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小区、写字楼的地下车库,大型商场,甚至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的数量越来越多,找个地方充电已经不再是难事。
在这样的环境下,油电混动“不能充电”的特点,反而从一个优点变成了一个缺点。
因为能够充电,就意味着车主可以在家利用晚上电价便宜的时候给车充电,用几毛钱一度的电来替代八块钱一升的汽油,这能省下更多的钱。
而油电混动车主只能看着邻居的插电混动车享受着低廉的电价,自己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去加油站。
时代在变,消费者的需求在变,技术在进步,当周围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时,停留在原地的油电混动技术,自然就会让人觉得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