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宣布将召回11411辆2024款理想MEGA电动汽车。这些车辆生产于2024年2月至12月间,问题出在冷却系统——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导致铝制冷却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甚至存在动力电池热失控风险。召回将于11月7日启动,理想将为车主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及前电机控制器。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零部件维修,而是直指新能源汽车核心安全链条的一次技术警示。
理想MEGA作为理想汽车首款纯电车型,定位50万元以上高端家庭MPV,承载着品牌突破外资垄断的野心。然而其上市之路并不平坦。2024年初,因“高铁头”造型被戏称为“殡仪车”,舆论风波导致订单大量退订,首月销量骤降。全年交付仅约1.3万辆,远低于预期。理想内部反思称,错判了市场规模,将验证期当作爆发期推进,忽视了用户真实需求。
转折出现在2025年。理想推出MEGA Home家庭特别版,新增旋转零重力座椅、电动门、大桌板等家庭导向配置,真正回归“移动的家”理念。产品精准迭代后,销量强势反弹:8月交付达3163台,登顶50万以上纯电与MPV双料冠军,连续数月销量超同级第二至第五名之和。其一年保值率高达79.3%,NPS净推荐值升至85.8%,成为理想全系最高。这场逆袭,被视为中国品牌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关键突破。
但就在市场信心重建之际,召回消息再度引发关注。问题根源在于冷却液。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和电机依赖液冷系统散热,而系统中大量使用铝合金部件以减轻重量。铝在电解环境中极易腐蚀,若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达标,便可能引发冷却板穿孔、冷却液泄漏。一旦绝缘介质流失,高压电气回路可能短路,进而触发热失控。
这并非理想独有难题。事实上,铝腐蚀是新能源冷却系统的普遍挑战。为应对这一风险,行业普遍采用低电导率冷却液(要求低于100 μS/cm),并应用有机酸缓蚀剂(OAT)技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国家标准GB 29743.2—2025《电动汽车冷却液》已于2025年10月1日实施,明确规定了电导率、腐蚀试验等核心指标,要求对多种铝合金进行长达336小时的静态腐蚀测试,质量变化不得超过±10mg。
理想此次召回,正是在新国标实施后主动备案的行为。尽管未有其他品牌曝出同类召回,但权威机构如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指出,非专用冷却液已成为新能源车的“安全刺客”。冷却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车电气安全与电池寿命。
对车主而言,此次召回影响有限但不容忽视。理想已通过云端监测系统提前预警,并能主动联系车主安排救援。车辆出现异常时,车机会通过故障灯、文字提示和报警音引导驾驶员停车。理想强调,未收到预警的车辆可继续正常使用。但接到通知后,仍需尽快前往服务中心完成三部件更换,以彻底排除隐患。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行业警示。此次事件凸显了新能源汽车在材料兼容性、化学配方管理上的精细要求。即便是一家以智能化和用户运营见长的企业,也可能在基础工程细节上出现疏漏。这也印证了国家标准及时出台的必要性——唯有统一规范,才能避免个别企业的技术失误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展望未来,理想MEGA的市场表现或将经历短期波动,但其产品力已获市场验证,长期走势仍被看好。更重要的是,此次召回或将成为行业提升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催化剂。随着GB 29743.2等标准落地,冷却液将不再是“可替换的耗材”,而是关乎安全的核心系统组件。
一场由冷却液引发的召回,表面看是技术补救,实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缩影。当创新的光环褪去,真正的竞争力,藏在每一滴冷却液的配方里,也藏在对安全底线的坚守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