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宣布,朗逸PRO将在11月"重磅登场"。
结果网友一扒工信部申报信息,当场傻眼:"这不就是朗逸换了套外观套件吗?发动机还是那几台老面孔,底盘还是那副MQB平台,就前脸改了改、加了个隐藏式门把手,这也敢叫PRO?"
评论区吵翻天:"大众这是把消费者当傻子?""老百姓的钱可不好骗!"
要知道,2025年国内轿车市场早就卷成红海了——比亚迪秦PLUS月销两万多辆,吉利银河L6、长安启源A07全挤在10-15万家轿赛道,连本田思域都开始"以价换量"了。
大众这时候甩出个"换壳"朗逸PRO的预告,摆明了是想靠品牌力收"智商税"。
那问题来了:朗逸PRO这次到底改了啥?
是真升级还是假噱头?
大众这招"马甲战术"还能不能骗到人?
咱今天就来扒一扒。
所谓的"PRO升级",到底升了个啥?
先说工信部申报数据:2025年10月曝光的朗逸PRO申报信息显示,新车提供经典版和星空版两种前脸,尺寸为长宽高4720/1806/1482mm,轴距2688mm。
大众官方的说辞是"外观更运动、内饰更智能、配置更丰富"。结果仔细一扒配置表,好家伙,这升级简直是"挤牙膏式操作"!当时很多人以为大众憋了个大招,毕竟从2024年底就开始预热,结果等到10月工信部申报图一出,懂行的人当场就看出门道了——这哪是什么"全面焕新",分明就是给老朗逸贴了层"整容膜"!
具体来说,所谓的"升级"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但每一处都让人觉得大众在敷衍了事。
先看外观这块,前脸采用了贯穿式LED灯带,看着倒是像大众ID系列的设计语言,星空版配备蜂窝状熏黑下格栅,经典版则是横幅式镀铬条。侧面加了隐藏式门把手,尾部换装贯穿式LED尾灯。
官方说这叫"年轻化设计",听着挺唬人。
但懂车的人一眼就看出来——底子还是那台MQB A1平台的老朗逸,轴距2688mm一毫米没变,车长比老款增加42mm、车高增加8mm。这点尺寸变化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一根手指的长度!网友调侃得好:"这不就是给老车贴了个大包围,换了套LED灯吗?就这还敢叫PRO?"这套外观套件成本估计也就几千块,大众转手不知道要加价多少,这买卖做得真是精明。
再看内饰这块,虽然官方还没公布内饰图,但按照大众PRO家族的惯例,朗逸PRO大概率会换上悬浮式中控大屏、副驾娱乐屏、怀挡式换挡机构。
听着好像终于跟上时代了?
但实际体验过大众其他PRO车型的车主立马就打脸了:"大众那套车机系统,反应慢半拍是常态,导航界面卡得跟PPT似的,还得靠手机CarPlay才能用。"
反观自主品牌,比亚迪秦PLUS的车机系统基于高通骁龙8155芯片,流畅度吊打合资;吉利银河L6的银河OS系统能实现连续对话,还支持场景化智能推荐。大众这套"智慧车联"放在2025年,简直就是"智障车联"的代名词!
最让人无语的是动力系统这块——根据工信部申报信息,朗逸PRO提供EA211 1.5T和1.5L两款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18kW和81kW。
1.5T版本虽然获得了"2024年十佳发动机"认证,但这台发动机早在2023年就已经搭载在其他大众车型上了,根本不是什么新技术。
对比同价位竞品:比亚迪秦PLUS DM-i搭载骁云插混系统,亏电油耗才3.8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能到2100公里;吉利银河L6的雷神混动系统,综合续航1370公里;就连本田思域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都有182马力。朗逸PRO这动力参数拿出来,尤其是1.5L自吸版本,简直就是"2020年的水平活在2025年"。有网友算了笔账:朗逸PRO一年跑1.5万公里,按现在油价算,油费要9000多块;秦PLUS DM-i同样里程,综合用车成本不到4000块。这一来一回,一年就多花5000多块,三年下来差价够买辆新车了!
当时很多人觉得大众可能会在PRO版上搭载48V轻混系统,甚至有传言说会引入插电混动技术。
结果工信部申报图一出,满眼都是传统燃油动力。
这波操作属实把期待值拉满的消费者当头浇了盆冷水——这哪是升级?分明就是"新瓶装旧酒",把老款朗逸的外观内饰稍微改改,动力总成基本不动,就敢打着PRO的旗号宣传?老百姓又不傻,谁看不出这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
大众为啥敢玩"换马甲"?合资品牌的老套路还管用吗?
可能有人要问:大众明知道朗逸PRO升级力度这么小,为啥还敢这么干?
难道不怕被消费者骂死?
其实这背后藏着大众对市场的"迷之自信",说白了就是觉得"朗逸"这块金字招牌还能再吃几年老本。
先看大环境,2025年的国内轿车市场早就变天了。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已经跌破35%,自主品牌占据65%以上的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5年3月已经突破50%,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自主品牌靠着"低价+高配+混动"的打法,把合资品牌逼到墙角。就拿10-15万家轿市场来说,以前是大众朗逸、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三分天下"的格局,现在比亚迪秦PLUS月销稳定在两万辆以上,吉利银河L6、长安启源A07也在快速抢占市场。传统合资燃油车的市场份额直线下滑,2024年主流合资车企零售份额仅为27.5%,而五年前这个数字还超过50%。
但大众的算盘是这么打的:朗逸这个IP在中国经营了16年,从2008年初代朗逸上市到现在,累计销量超过600万辆,是中国家轿市场当之无愧的"销量王"。
大众内部的逻辑是,只要"朗逸"这块金字招牌还在,哪怕升级力度小点、价格高点,照样有一大批"品牌信仰粉"买单。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中年消费者,他们对大众品牌认可度高,觉得"开大众有面子、质量靠得住"。大众的市场调研部门可能拿着这些数据,得出结论说"朗逸用户忠诚度高,可以继续吃品牌溢价"。所以才有了朗逸PRO这种"改个外观、换块屏幕就敢宣传升级"的产品策略。
问题是,这招在2025年还好使吗?
从销量数据看,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朗逸的销量已经在走下坡路——2024年12月单月销量约为39607辆,看似不错,但相比2018年巅峰时期月销超过5万辆已经腰斩。2025年3月朗逸销量约24042辆,在紧凑型轿车中排名第二,但已经被自主品牌紧紧追赶。究其原因,就是大众太"保守"了:死守燃油车阵地不撒手、技术更新慢半拍、配置抠抠搜搜还卖得贵。反观自主品牌是怎么玩的?比亚迪秦PLUS DM-i起售价7.98万,综合续航2000公里以上,车机智能化吊打合资,还送终身质保;吉利银河L6起售价11.58万,搭载雷神混动系统,百公里综合油耗3.6L,底盘调校请的是沃尔沃团队;长安启源A07不仅有智能驾驶辅助,连城市NOA都给你安排上了。这种"降维打击"下,消费者用脚投票——凭啥多花钱买个"配置缩水、动力落后、智能拉胯"的朗逸PRO?
用户画像变了。
现在买车的主力是90后、95后年轻人,他们不吃"品牌信仰"那一套,看重"性价比+智能化+驾驶体验"。
有个95后小伙子在论坛上发帖说得特别直白:"我爸那辈人觉得开大众有面子,但我们这代人觉得开个智能车、省油的车才是真本事。朗逸PRO那套老掉牙的燃油发动机,还不如我朋友的秦PLUS DM-i跑得欢,人家油费比我少一半!"朗逸PRO那套"屏幕变大就叫智能、外观改改就叫年轻"的玩法,在年轻人眼里就是"侮辱智商"。说白了,大众这次推朗逸PRO,是想用"品牌溢价"硬撑销量,但低估了市场的变化速度——老百姓早就不是几年前那批"看牌子就掏钱"的韭菜了!
还有个深层的原因:大众在全球市场的战略重心已经转向电动化了。
在欧洲市场,大众早就停产燃油版朗逸了,主推ID.3、ID.4这些纯电车型。
但在中国市场,大众却还在卖"换壳"的燃油产品。为啥?因为大众觉得中国消费者"好糊弄",觉得拿欧洲淘汰的技术来中国照样能卖高价。朗逸PRO就是典型案例:MQB A1平台是2012年的技术,1.5L自吸发动机是十几年前的技术,放在2025年还在推,这不是把中国消费者当"接盘侠"吗?这种"傲慢"早晚会被市场教做人!
朗逸PRO翻车背后,暴露了合资品牌什么致命伤?
现在问题来了:朗逸PRO这波"换马甲"操作为啥引发这么大争议?
其实它暴露的,是整个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生存困境"。
这困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积累了好几年的问题,到2025年终于集中爆发了。
从产品层面看,朗逸PRO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技术迭代跟不上节奏。
2025年了,新能源车都卷到"800V快充+智能驾驶辅助"的地步了,朗逸PRO还在抱着传统燃油发动机不撒手。这是什么概念?就好比人家都在用5G手机了,你还在卖4G手机,还跟消费者说"这机子信号稳定"。对比自主品牌的技术水平:比亚迪第五代DM-i混动系统热效率达到46%,这是全球量产混动系统的最高水平;吉利雷神混动系统综合续航能到1300公里以上,相当于加满一箱油能从北京开到广州;长安启源搭载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连城市NOA都实现了。朗逸PRO呢?连个48V轻混都没有,别说混动了,最入门的1.5L自吸版本连涡轮增压都省了。这种"技术代差",靠改个外观能弥补吗?根本不可能!
第二个错误是定价策略可能完全脱离实际。
虽然朗逸PRO还没正式上市公布价格,但参考现款朗逸的定价(12.09万-15.09万),PRO版本估计起售价不会低于12万。
但同价位你能买到什么?
咱们来算笔细账:比亚迪秦PLUS DM-i起售价7.98万,综合续航2100公里,车机系统流畅度秒杀合资,还送终身质保;吉利银河L6起售价11.58万,雷神混动系统+终身质保+L2级智能驾驶辅助;本田思域起售价12.99万,1.5T高功率版本182马力。你说朗逸PRO拿着"传统燃油动力+普通配置+弱智能"的产品,还想卖12万以上?这不是明摆着当消费者是冤大头吗?有个网友算得特别明白:"朗逸PRO如果落地13万,秦PLUS DM-i落地10万,光是购车价差3万块。一年跑1.5万公里,朗逸PRO油费9000块,秦PLUS综合用车成本4000块,一年又省5000块。三年下来,朗逸PRO比秦PLUS多花4.9万块。这钱够我带老婆孩子出国旅游一次了!"
第三个错误是品牌力透支过度。
大众以前靠"德系品质"吃遍天下,但这些年频繁爆出质量问题,品牌口碑早就不复当年。
先是"断轴门"——速腾、迈腾后悬架断裂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再是"烧机油门"——1.4T、2.0T发动机大面积烧机油,车主维权无门;还有"DSG变速箱故障"——换挡顿挫、异响、甚至失速,投诉率居高不下。这些质量问题叠加起来,大众的"德系品质"光环早就碎了一地。大众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傲慢"——新技术优先给欧美市场,比如ID系列纯电车先在欧洲铺开,中国市场只能吃"换壳"的剩饭。朗逸PRO就是典型案例:欧洲早就停产燃油朗逸了,中国还在推"换壳版"。这种做法传递出一个信号:大众觉得中国消费者"人傻钱多",拿过时技术也能卖高价。但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傻了,信息透明度这么高,谁还吃这套?
从行业角度看,朗逸PRO的问题是整个合资品牌集体焦虑的缩影。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已跌破35%,主流合资车企零售份额仅为27.5%。
日系三强(丰田、本田、日产)销量全线下滑,德系双雄(大众、奔驰)也在"以价换量"。原因很简单: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完成了"弯道超车",而合资品牌还在燃油车时代的"舒适区"里打转转。比亚迪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425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吉利、长安、奇瑞在混动技术上的突破,让合资品牌引以为傲的"三大件"优势荡然无存。朗逸PRO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产品,恰恰证明了大众对市场趋势的误判——以为靠品牌惯性还能再吃几年老本,结果发现消费者早就用脚投票了。
说白了,朗逸PRO不是一款车的失败,而是合资品牌"技术落后+定价虚高+用户脱节"三重困境的集中爆发。
如果大众还不醒悟,继续玩这种"换马甲"的把戏,别说朗逸PRO了,就连大众这块金字招牌都得砸在中国市场!
市场是残酷的,不会因为你曾经辉煌过就给你留情面。老百姓的钱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谁还会为"品牌信仰"买单?
网友吵翻了!这些灵魂拷问你也想问吗?
朗逸PRO申报图曝光后,评论区成了"吐槽大会现场",各种观点碰撞,有期待的、有质疑的、有冷嘲热讽的。
咱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站在第三方角度聊聊。
有网友提出第一个问题:"12万买朗逸PRO,不如上比亚迪秦PLUS DM-i,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吧?"
这个对比确实太扎心了。
比亚迪秦PLUS DM-i智驾版起售价7.98万,综合续航超过2000公里、亏电油耗3.8L、车机智能化吊打合资、还送终身质保。朗逸PRO呢?预计起售价12万以上,百公里油耗估计在6L左右,一年下来光油费就多烧两三千块,车机系统大概率延续大众的传统风格(也就是卡顿)、配置估计也会比较寒酸。有人算了笔账:买朗逸PRO的钱,完全可以买秦PLUS DM-i顶配,还能剩下一两万块当家用。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大众logo有面子",但2025年了,年轻人早就不吃这套了——与其为虚无缥缈的品牌溢价买单,不如花少的钱买实用的车。秦PLUS在三四线城市的保有量越来越高,开出去也不跌份。
第二个问题也很有代表性:"朗逸PRO保值率高,不香吗?"
以前的确是这样,大众朗逸3年保值率能到60%以上,这也是很多人选择朗逸的重要原因。
但2025年情况变了——新能源车冲击下,燃油车保值率全线暴跌。根据行业数据,燃油车平均3年保值率已经跌破50%,而且越往后掉得越快。为什么?因为油价持续上涨(现在95号汽油都8块多一升了)、一二线城市限行越来越严、充电桩普及度越来越高(2025年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突破500万个)。这些因素叠加起来,燃油车的二手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反观混动车,比如秦PLUS DM-i的3年保值率还能稳在55%左右,因为既能用油也能用电,适应性强。所以指望朗逸PRO"保值"?醒醒吧,它连自己都保不住!有车商透露,现在收二手燃油车都要看市场行情,稍微老一点的不敢收,因为转手太难了。
第三个问题特别接地气:"老爸非要等朗逸PRO上市了买,说大众质量靠谱,咋劝?"
这个问题估计很多年轻人都遇到过。
理解老一辈对大众的信任,毕竟他们那个年代"开桑塔纳就是有身份",大众在他们心目中就是"好车"的代名词。但可以试试这么劝:拿数据说话——网上查查大众近年的质量投诉(断轴、烧机油、变速箱顿挫),让老爸知道"大众质量神话"早破灭了;等11月上市后带老爸去4S店试驾对比——先试朗逸PRO,再试秦PLUS DM-i或者银河L6,让他亲身感受"低油耗+高配置+强动力"的差距。很多老人开过智能混动车之后,观念立马就变了,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现在的国产车这么先进";算经济账——朗逸PRO一年油费多花两三千块,10年就是两三万块,还不如拿这钱给老爸加装配置或者出去旅游。实在劝不动,那就尊重老人选择,毕竟买车是他们自己开,但至少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市场不是只有大众靠谱",选择权在他们手里。
还有个问题问得特别现实:"朗逸PRO11月上市后会不会降价?等等党能赢吗?"
从历史经验看,大概率会有终端优惠。
现款朗逸目前终端优惠都有1-2万,朗逸PRO上市初期可能会保价,但半年后肯定会有优惠。
尤其是年底冲销量阶段,大众肯定会用"官降+置换补贴+金融贴息"这些手段来拉动销量。但话说回来,就算降价,朗逸PRO的性价比还是干不过自主品牌——起售价12万降到10万,好像挺香?但秦PLUS DM-i起售价才7.98万,银河L6起售价11.58万配置比你高一大截。与其等降价,不如看看那些"现货即巅峰"的车型。等等党这次可能等来的不是惊喜,而是"降价了也不想买"的尴尬!因为市场变化太快了,等你等到朗逸PRO降价,说不定自主品牌又推出香的新车了。
大众的"马甲战术",这次真要翻车了!
从2025年10月24日朗逸PRO宣布即将上市这一动作就能看出:大众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技术领先、诚意满满"的合资巨头了,现在玩的是"品牌溢价+换壳宣传"——传统燃油车,动力还是老面孔、外观改改内饰升升级、配置估计比自主品牌低一档,就靠"大众logo"硬撑价格。
这哪是卖车?
分明是在测试"中国消费者的智商底线"!
问题是,老百姓早就不傻了。
他们会算账(朗逸PRO一年油费多花两三千块,三年下来够出国旅游一趟了)、会对比(同价位秦PLUS综合续航2100公里,银河L6配置吊打合资)、会用脚投票(2024年朗逸虽然单月还能破3万,但趋势在下滑)。
所以朗逸PRO这波"换马甲"操作,注定是一场"自嗨式闹剧"——大众以为靠品牌惯性还能再割一波韭菜,结果发现韭菜早就跑到隔壁自主品牌的地里了!
深层的问题是,大众这种做法正在透支品牌信用。
消费者不是傻子,被骗一次两次可能还会原谅,但次数多了,谁还会信你?
朗逸PRO这次"换壳升级"的操作,让很多原本对大众还有好感的消费者彻底寒心了。论坛上有个老车主发帖说:"我家两代人开了20年大众,从桑塔纳到帕萨特再到朗逸,一直觉得大众靠谱。但这次朗逸PRO的申报图真把我看明白了——大众根本不尊重中国消费者,拿传统技术来糊弄人还想卖高价。我下一辆车,肯定不会再考虑大众了。"这种声音在网上越来越多,反映的是合资品牌品牌力的集体崩塌。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预算12-15万买家轿,你会选还未上市的"换壳"朗逸PRO,还是已经成熟的"加量不加价"自主品牌混动车?
说实话,2025年的汽车市场,留给传统合资品牌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要么痛下决心搞技术创新、降低价格、提升配置,要么就等着被市场淘汰。朗逸PRO这次还没上市就引发争议,不过是个开始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