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刚下沉,会议室里却灯火通明。几页刚刚打印出来的任免通知静静地摊在桌上,纸张边缘掀起的小卷曲仿佛在暗示着一场风暴。空气不是肃杀,却也不算温柔。有人沉默地推开门,有人低头记录。此刻的主角——并不在场,他们的名字正被印在文件上,成为下一个需要被配合的“背景故事”。
假如你是郭某,又或者是刚离席的李某,面对这场看似普通又暗藏玄机的“高管轮转”,你的心情是如水,还是泛起涟漪?在车圈,人事的变动总带着一丝微妙与焦虑,尤其是像一汽奥迪这样的大厂,每一个人事决策都像一枚投向湖面的石子,能否激起连锁效应,是未知也是挑战。
郭永锋即将走马上任,而李凤刚即将“调任”到富华生态。公文写得干净利落,掌管一汽奥迪国产和进口车销售、售后、网络与品牌营销的大权交接,仿佛只是日常的流程。对于外界来说,这是一次营销“换防”,对于内部来说,却是一次关于转型与方向的深度校正。
李凤刚的人设颇有几分反讽色彩:他不是那种站在荧光灯下滔滔不绝的“社牛”,而是坚持用短视频和技术讲解试图打动用户的那一类营销官。奥迪i人营销的皮实与疏离,对比奔驰宝马那些“流量工程师”,倒显得有点老派气质。他试图用专业和透明做支点,但事实证明,流量和销量并不是单纯输出技术就能解决的方程式。
销量下滑的数据比任何口号都更冰冷。2024年全年奥迪销量61.1万辆,同比下滑12.5%。今年上半年,再接再厉,下降10.2%。不是只一汽奥迪在“腰斩”,奔驰、宝马也在同一张大网里挣扎,跌幅都在10%以上。用冷静的话说,这是一个“高端车行业共振”的节点。但如果你站在奥迪办公室里,那种失落的气息可比报告上的数字更直接。被蔚来、理想、问界这些新晋高端品牌蚕食份额,老牌豪华如BBA,昔日翩翩,却如今步履蹒跚。
李凤刚在沟通上确实赢得了一些消费者“好感”,可惜不能转化为实际购车行为。品牌哲学再好,买单的不是哲学家。面对销量压力,企业必须硬着头皮拧紧发条,转型如跑步,谁慢一步就可能喝西北风——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工业现实。
郭永锋回归,很像“老兵重返前线”,一身数字化变革的工装。他操刀ID.系列电动车的渠道创新、直营试点;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也是他的“标签”。李凤刚更像是优雅的战术师,而郭则是体系改造里的“实干派”。这次请他重回奥迪,显然是想用速度和效率来补偿“销量焦虑”。
眼下的奥迪,面对的是连续三年下行的传统豪华车市场,直面新能源对豪华定义的重塑。燃油时代的“三件套”(品牌、底盘、发动机)已被电动化“新三样”(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用户生态)逐步替代。奥迪尝试了华为智驾联动,也押注自家的PPE平台,但还是慢了一拍。加速感没输给对手,品牌的升级节奏却像晚点的地铁,急着上车的用户早已改投新选择。
高管换防,是企业危机处理的常规手法,比战略调整、产品迭代更快,但很多时候也是“脚疼治脚”的短线方案。一汽奥迪显然不满足于简单“换帅”,但实际能否撬动全局,是决心也是测试。如果不顺带升级从渠道到品牌甚至服务的全链条模式,仅仅人事调整,是很难突破瓶颈的。
老兵郭永锋带来的“六边形战士”标签,当然很响亮。他的数字化、用户生态经验很“够用”,但具体到奥迪,难题更多。比如,怎么拉升电动车的声量?怎么提升经销商对新能源的服务能力?更难的是,奥迪最核心的品牌调性和新一代消费者诉求之间,如何找到交集,既不丢掉根基,也不被新势力嫌弃“太土”。这不是用Excel建几条流程那么简单,是要解决数百万用户对豪华定义的重新认知。
面对这种局面,什么“英雄模式”都不该迷信。如果今天的郭永锋还想沿用燃油车的那套打法,大概率只能收获“同质化竞争”与内部消耗。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企业过往的荣耀加持下,持续创新和赋能,改写“奥迪”这个词在消费者脑海里的含义。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从大到小的汽车厂,谁都逃不掉一次又一次的“重启”。只是有的人善于发现机会,有的人则成为下一个被轮换的“背景板”。一个行业的潮水淹不淹过鞋面,不是看谁踩得高,而是看谁能跟上浪头。个人也在这里提醒,有些时候,“好汉不提当年勇”比怀旧靠谱,尤其是面对中国市场的变速齿轮。
那么,一汽奥迪真的能靠这次换帅突围吗?会不会又是一轮“换汤不换药”的内部循环?或者郭永锋真的能用一套新的“用户生态”办法重塑奥迪的形象,赢回销量及新世代用户的心?——这种现实版侦探剧,还远没有结局。
如同案子的最后一步,所有人都在等下一个证据。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突破口——是高管更迭?是产品创新?还是套路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如果你是郭永锋,又会如何在奥迪的荣光和压力之间找到自己的出口?
---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