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的时候,站在视频前的人心里第一个念头是:“要是我的车也这么着了怎么办?”
事情发生在10月30日的陕西渭南,户外停车场,一辆2024款哈弗猛龙突然着火,火焰从底盘猛窜到车身上,没几分钟直接烧成了铁架子。这视频被传到网络,点击量很快飙到数百万,话题阅读量破两亿。网友们议论纷纷,多数人在意一个问题:“新能源车怎么又着火了?放着家里车库会不会出事?”
视频里,几个人拿着灭火器冲上去灭火,可惜作用有限,火势越烧越旺,甚至黑烟遮天,幸好是户外空旷,周围没有住户或旁边停车相连。不然,结果真不堪设想。而真正吓人的不是火自己,而是火的来源——极有可能是电动车的“心脏”——电池热失控了。
电车自燃,谁之过?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新能源车着火了。这几年,小鹏、蔚来都闹过类似的事情,而且几乎都像这次一样——火从底盘出现,起火快到几乎猝不及防。电动车起火可比燃油车吓人多了,因为温度能飙到1000度以上,一下子扩散开,毒气也瞬间弥漫空气。
但想想也能理解,燃油车大多是油管漏了或者电线短路才起火,一般问题所在清晰,用点灭火措施往往不难控制。而新能源车呢,核心是它的电池,问题一旦爆发,经常会直接牵一发动全身——热失控伴随着高温,电芯瞬间炸裂,引燃周围所有易燃物,不是几瓶灭火器能扑下来的。这不是哪个品牌的专利,而是新能源车普遍的“难事儿”。
所以大品牌的态度或解决方案更关键。有人翻出来年内的一桩事——比亚迪的某款车被质疑电池设计有安全隐患,这边舆论还没散去,大厂那边就迅速推了新的软件升级,通过技术手段给车主添了“定心丸”。但哈弗这次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虽然说在第一时间回应了事情发生、有在调查,但用户明显情绪不稳,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客户对处理后的方向心里捉不到谱。
你的问题是什么,你自己都不说清楚啊
再来看呢,哈弗猛龙所用的1.5T混动外加三元锂电池方案,在市场里已经很常见了。它便宜、续航长,卖得也好,这款车今年已经交付超十万辆了,算“爆款级”了。但它对于电池的降温、散热等设计是否存在欠妥之处?加上这几天陕西的天气又冷又有些潮,关于这会不会进一步触发电池问题,也没人站出来说个准数。这种“信息空窗”,只会让疑虑越滚越大,到头来恐怕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问题本身击垮信赖。
按照工信部10月30日发布的新规,新能源车底盘电池位置得加装隔热层,还要设置能提前预警热失控的装置。这类车在上路销售前,企业要把相关测试数据向公众透明化。换句话说,谁家不提前做到,谁家就埋下了以后爆雷的可能。“追兵”还在往前赶,比如像广汽那边已经推出了号称针刺也烧不起来的电池技术,吉利也在布局类似防护手段。而哈弗的猛龙,如果现在还没完成热失控相关解决方案的升级,恐怕也该加把劲儿追赶了。
电池质保条款,“看不见的水分”
问题还没完,有网友赶紧翻出自己购车时的合同条款细细琢磨,结果发现,虽然上面写着“电池终身质保”,但苛刻的免责情形、甚至细思极恐的兜不住锅的解释,着实让人胆颤:高温、电池泡水、连续使用几个小时等等都可能变成车企不赔付的叹息理由。这就像买了个长久商品,但自己脑补的售后安心服务反而变成了一场模糊的赌局。
其实我也报道称到,中国新能源车起火的案例,今年前三季度比去年整整多了30%以上,而背后官方立案调查的比例,还不及两成。很多时候,消费者撑不过等待结果、或者最终被当个“小概率事件”糊弄过去。而新能源车车主的焦虑,真的也不能只怪消费者敏感——关键是,用户在亲眼看看这些“冒黑烟视频”之后,谁不恐慌?
汽车自燃对行业来说,从数字统计看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但就个体用户而言,那怕是百万分之一,落到自己身上了,就是百分之百。所以每次事件的处理速度、态度,最后都折射每个品牌在基本安全上的信守程度。
装上隔热层也好,升级更好的电池也好,或者给合同条款写明白好在哪不好在哪,哈弗猛龙这场火过后,需要做的功课不比重新造一台车子少——可一款眼下热门的车,它值得车主对它的信任,这信任可是“烧没成”的关键之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