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行业最新风口上的车企,都在焦躁不安地尝试争夺那块看似天赐的固态电池蛋糕。我也一直在关注这个话题。最近,看到奔驰EQS的路测成绩,真是让人又惊又喜——跑了1200公里,还剩下137公里电量,能量密度飙到450Wh/kg。这些数字一出来,像是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可是细想一下,我心里总觉得不能太乐观,还是要理智分析。
先来讲讲奔驰这次的炸裂表现。外观没啥变化,和之前的EQS差不多,大尺寸封闭格栅加上亮眼的LED大灯,运动感十足。7米多长的车体,让人想到的可能是别的行政级豪车,但它实际上是奢华和科技的融合。内饰方面,三块大屏互联,MBUX系统配备,座椅按摩功能,氛围灯照得晚上特别有代入感。坐进去,有那种未来感油然而生,跟坐在未来一样。
动力方面更是狠货。固态电池加持,最大功率到380kW,零百加速刚4.2秒。说实话,这个加速感受确实让人欣喜。尤其是在冷天里,快充功率从350kW降到280kW,但我觉得也还算能接受,毕竟天气冷,电池性能都要打折。欧系车在这方面一直很努力,宝马i7据说也在测试固态电池,几家资金链上的企业都在抢跑。说实话,欧洲那帮人,在研发和测试阶段真是不手软。
但国产这边,更值得一说的。比亚迪、宁德、国轩,几乎都在推固态电池的路向,尤其是比亚迪刀片固态,体积能量密度能达到600Wh/L。这比之前传统的锂电池要多不少。奇瑞的犀牛S模组,也声称可以跑到1200公里。这个数据听起来靠谱的多,也更贴地气。明后年都是没说错的时间点。比起欧美的戳一下脚底板的天赋,国产厂商更像是兢兢业业一针一线打磨。
但别以为国产就能完全弯道超车。实际难题很多——成本高、量产难、低温状态下掉电快,这些问题都没解决。说白了,技术再牛,产业链的底蕴还得深,才能真正大规模落地。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有天,一个朋友,开着国产电动车,他说:这车续航不用担心,国内产业链稳定,问题能解决。我那时脑袋一热,心想,谁能比国产更快实现大规模量产?但事实摆在眼前,欧洲那帮技术疯子也不是吃素的。看看他们的研发投入,还有那点小心谨慎的态度,估计吃大亏还是要走不少弯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一份调研——说固态电池成本目前还是个天价,估算比传统锂电池贵一倍。如果用在普通家用车,怎么能普及?大概是我没想太多,是不是因为规模还不够大?或者说,材料成本太高,工艺复杂,要时间才能平衡。去年,同行的一位工程师告诉我:目前的固态电池,主要还是在实验室,商用还差点火候。我觉得他说得挺对。
所以,回到问题——欧美在这场抢跑中到底抢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在标签上强调自己领先?欧洲没有大厂这个点,我一直有疑问。欧洲在电池产业上,能做到的,估计也就是一些小打小闹的供应。真正像比亚迪、宁德那样搞规模,是没点资金和产业链基底难以实现的。
那国产的努力,能不能在未来几年内落地?我觉得有可能。毕竟,国产车企一直都在跟时间赛跑,从去年开始,一系列断臂式的转型,到现在的弯道超车都变得顺理成章。更别说,政策都在力挺,国企和民企都在投入。
我依然对这些数值保持点保留。毕竟,所谓1200公里续航,是不是全程高速,还是混合驾驶?我没有查到详细数据,只是感觉这个数据还得打个折。用我们的肉眼+心算来看,实际续航还得打个七折吧?毕竟,电池能量密度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全功能稳定,还要面对冲击、温差、循环次数等等。
讲到循环次数,我琢磨到的一个细节。有次去修理厂,修理工边打蜡边说:你这车电池,我换过不少了,现在普遍出问题的,都在低温跑远了。我当时心里一惊——对啊,还好我偏爱国内品牌,保修快。有人说:国产电池便宜,问题也少。我觉得别太乐观,安全性和低温性能,一直都是硬伤,没有土豪愿意让自家车在低温状态下掉电掉一半。
嗯,这里插个问题:你觉得固态电池未来5年会普及到哪些车型?我有点猜测,如果价格能控制在现有锂电的1.5倍以内,可能会看到一些中高端车开始采用,但要真正普及,还得解决成本、热管理、低温表现这一系列问题。
行业的殊死搏斗,还在烧钱、拼技术、拼产业链。谁先搞出大批量、稳定的固态电池,谁就能多赢一筹。动力电池这玩意,任何一种技术都无法避免短板,就像我说的那样——长短不能怕,关键看后期的衰减。我猜,后续只要谁能解决低温快衰问题,谁就有可能得胜。
到行业的谁都在猜,还没有定局。你猜,欧美和国产,谁能更先实现量产?又或者,固态电池的王者会不会变成别的某个技术?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