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玉坤说,三吨是越野车的一个坎,多一公斤都不建议。
听着,这话挺硬气的。我和修理厂那个小刘刚才还在聊,他说他干了十多年,见过飞车飞出意外的,腰椎断裂就是家常便饭。听谷总这么讲,我琢磨着500Hi4-Z这车到底咋做到不超3吨的,毕竟现在车越来越重,电池啊发动机构件啥的,怎么压着这条线走的?
据他说,500这车设计里做了不少折腾,比如动力系统优化、铝合金材料替代、车身结构重新布局,一码归一码地减重,甚至在供应链上也做了拉锯战——用更轻小件的供应商,跟传统大件斗智斗勇。说人话,就是原材料选的更贵但轻的,生产环节里避免多余焊接,甚至连螺丝位置都改了好几次。听着麻烦是挺麻烦,但这可能是能实现不超三吨的关键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500的底盘用了一种新型高强度钢材。其实坦白说,高强度钢带来的变革不止是轻,更多是安全性保证上用了科技加码的方式。之前我觉得轻量化就得砍质量,这想法有点大了,后来发现其实是聪明砍,得拿研发与供应链这双筷子一起夹才能吃出好味道。
说起改装,谷玉坤也提醒了,哪有不改装的?500稍微一动手,钩子、绞盘、底盘护板、行李架,这些装上去,三吨的门槛立马过了。他说这些装备本来是为越野安全服务,但加起来车重蹭蹭蹭,车开快了,你还真别说,飞车事故风险大大提升,尤其腰椎受伤这种惨烈的不得了。别看飞车感觉刺激,3吨以上的混动车真不是随便飞的,那爆炸的惯性和反作用力,一次飞跃下来,脊椎受不了。
这不,谷总点名了,某款今年两次飞车事故,驾驶员腰椎断裂,和车重过重直接挂钩。可这话其实名也不好说太多,只能估摸着。
说开了,我倒是纳闷,轻量化这么难么?自己当年干研发的时候心知肚明,想减重,别看生产线简单,供应链环节多得吓人。就像做饭,食材得选好,厨具得升级,做法还得改变,成本蹭蹭往上跑。谷总的话让我想到,轻量化不仅是单车问题,更是整个上下游体系需同步。
说到这,突然有人跳出来打脸了,玩越野哪有不改装的,改装完了500都不超三吨?你开玩笑吧?不改装倒是不超,素车敢飞吗?说这话的是我哥,玩越野老手,说话带点调侃还透着认真。
那坦克700算越野车么?谷总说,这车裸车就3.1吨了。你看,光是车重这一块,已经超500好几个档次了。一样是越野车,但700多了100多公斤,要怎么拿捏?
窝里横我问朋友,电动车一慢,是不是马上没扭矩?他笑笑,这就像自行车,国家还限制了重量呢,电动车不能太重。说得有点硬核,但挺对味。
谷总接着调侃说,说人话就是不要买比亚迪的车,当然我那种超过3吨的也没啥大问题。这事儿我觉得有点逗,毕竟越重的车,操控和安全差别很大,不是靠品牌说话能解决。那轻量化不应该被视作必须突破的重中之重么?谁愿意搞到车三吨以上啊,开着心慌。
临场小算了一把,假设500Hi4-Z纯素车3吨,再装个300斤(约136公斤)越野套装,马上3.136吨,超过那个坎,飞车赛场的安全边际就开始缩水。首保费用刚才和4S聊了聊,基本每多100公斤,油耗估计得蹭涨5%左右,东西谣言说现在比5年前贵30%(样本少),不算太假。
我突然想问你们,真正下场飞车,500素车敢不敢跳三米高落地?这事咋破?这次我也没底,也许改装了才能有把握?问题是改装一改,车重蹭蹭上涨,到底是技术上的平衡还是玩家的勇气呢?
(这段先按下不表,咱们别光说技术,得上实地体验才能真懂。)
你有没有见过那些500改装高手?他们抱怨装了绞盘,底盘护几块板加上大行李架,整备质量蹭蹭蹭飙升,飞车变成了一场与质量较劲的挑战赛。真心听着挺麻烦,但这就是现状。
我留个悬念,如果你现在在钓鱼台改装厂门口排队,心里想着怎么弄才能既安全又不爆表车重,怎么办?轻量化是坎,改装是坑,飞车是风险,这三者的交集到底在哪?
我们都知道,这条航线不好走,但不走,飞车爱好者到底能不能活得更自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