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试过这样的场面:提车还没来得及挂上心爱的车牌照,朋友圈的“晒新车”热度还没彻底冷却,手机新闻刚好弹出一条推送——你那刚买的同款新能源,厂家放出新升级,续航妥妥涨了一百公里,价格还便宜两万。这一刻,营销广告的“新” 字在你脑瓜儿里回响,温暖的新车味不禁多了几分醋意。刚到手就落伍,你心里嘀咕,难不成汽车真变成“买一部扔一部”的快消品了?
再退一步,假设你是那位准备升级座驾的车主,一年后去二手市场询价,无数次刷新网页,得到的只有冥冥之中的同一个数字:砍半。不到一年,购车价腰斩,那些“换代噱头”来得并不比油价周期慢。
新能源车主的吐槽,已经像蔓延在微信车友群里的病毒,总让人忍不住想去戳一戳伤口底下的那层真相。过去五年,油车车主能做到朝九晚五、岁月静好,换车周期起码三至五年,哪像现在,新能源仿佛成了新鲜蔬菜,昨天的高配,今天就能烂在货架一角,动不动就说“不新鲜”。
理智地讲,燃油车时代的“温吞改款”,和新能源时代的“狂欢快改”,是两种技术与产业周期的博弈。燃油车更新慢,是因为底层硬件相对成熟,每年小打小闹,小改款大升级均不离其宗。新能源车本质是一台“四个轮子的智能终端”,电池、芯片、激光雷达,每元技术的微小突破,都可能诱发一场行业地震。至于什么停售旧款、辅以数夜跨部门熬夜加班,那对于现代汽车工厂来说已经不算什么新鲜戏码。
但我得泼点冷水。汽车要真变成快消品,没那么容易。快消品的逻辑很简单:价格够低、更新够快、用旧就扔。但汽车的身段不但厚重(别说扔,开出去还不放心),而且价值占据了家庭资产的大头。你要真想用完即弃,先问问银行流水和家里那张银行卡同不同意。
其次,“快消品”必须技术结构高度标准化。譬如手机换个电池叫 DIY 乐趣,汽车坏了一个电机,能不能像插积木一样让你在停车场自己换?目前这还只是科幻情节。更别提电池寿命和回收。动力电池一旦变成垃圾,谁来处理?仓库门口堆成山,到时候环保局批文下得比新车上市还快。快消逻辑在汽车产业里的落地难度,实在堪比让猫习惯游泳。
再说人心。国内绝大多数消费者,买车不只是为“上班代步”,更多还是奔着个“高大上”扎根。做不到像换饮料一样换车——要真能实现,那也是你老板的生活,不是你的。别看网络上二手新能源残值一降再降,可真要让所有人都习惯“一用就扔”,还得时间来磨。钱不是风吹来的,腰包才是最讲现实的产品经理。
当然,新能源行业自己也有尴尬。部分品牌把“造车像造手机”的段子当成信条。一年三款迭代,扰的是市场节奏,更带来“新品焦虑”横生。新功能加了、续航表爆表、智能化噱头一个接一个,消费者一边抢首发,一边又担心下单即过时。厂家呢?赶进度到极致,测试周期随口一压缩,产品推向市场就祈祷别出幺蛾子。出了问题,大不了召回,砸了口碑后该来还得来。仿佛“把锅丢给时间”,剩下交给消费者慢慢消化。
别以为我偏向哪一边。现实就是,手机快消这条路,根本照搬不到汽车头上。汽车是耐用品,天性就注定慢热。市场上,是有不少“消费者强迫症”,非要等到最新配置、最牛续航才下手,结果每每被“遥遥领先”打得措手不及。可仔细想想,你买车真能每年换一款?即便你愿意,钱包受得住,银行同意吗?更何况,新能源车三大件(电池、电控、电机)的可靠性,对比发动机油车,依然太“年轻”,经不住大浪淘沙。
行业毕竟在转型期,创新焦虑、市场乱象、用车困惑,甚至厂家割韭菜的花活,都是发展副产品。可终归还是那句话,等行业规范捋顺,每家车企都要“拼质量、拼服务”而不是“谁跑得快谁发财”,那时推新节奏总会回归理性。十家车厂九家现在都在琢磨怎么减少新品、如何让主力车型生命周期多熬几个月,毕竟稳定才是对消费者最友善的许诺。
所以说,关键还在你自己。你上下班环城,每天往返几十公里,续航 500 公里其实够你用三天。市区充电桩遍地开花,何苦非等 600 公里“极限值”?那点差距,倒不是噱头,就是给产品经理冲业绩投的票。至于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体验华丽归体验,真正在市区里开,左拐右拐除了加大“被人按喇叭”的几率,别指望每天都能用出科幻片里的自信。
行业在折腾、厂家在折腾,咱们消费者其实也没少“自我折腾”——永远都在为明天可能到来的“更好”而焦虑,最后发现,手头这辆、现有这款,只要不是昨天造出来的“事故车”,大概率已经够用。别那么着急追新,也别那么害怕“过时”,毕竟你开的是车,不是小龙虾,别被新鲜这事儿迷昏了头。
至于下一个技术革命何时降临?是否有一天,真有车能像矿泉水一样用完即扔?或者有厂商敢给出“买一年送一年”的残值承诺?我只能把问题抛回给你:你敢试试,“一年换一辆”,你家那张银行卡会先崩,还是你自己先受不了?
很多时候,汽车到底是不是快消品,其实不是厂家说了算,而是你的生活习惯和钱包容量。这事,终究还是现实比营销更诚实。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