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长安第四代逸动宣布上市,搞了个限时促销,最低7.29万,这价格一出来,大家炸开了锅。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这车是不是来搅局的?你说现在汽车市场什么都不缺,就缺便宜又能打的家用轿车,逸动直接对着朗逸和轩逸这两位老前辈去了,抢的可是实打实的饭碗。这事儿怎么看呢?咱们就聊聊。
首先得问一句,消费者到底图个啥?买家用车,说来说去不就那几点:价格合适、空间够用、油耗别太高、看着顺眼、开起来靠谱。逸动这回看起来都给对上号了,价格方面选好了“出手早吃肉”的套路,前期买还能多薅点实惠。我想,这种促销现在在中国车市也成了一种套路,谁先卷到家谁就能多卖几台,厂商心里门清。
再说设计。你会发现一直以来大家都把中国品牌叫做“模仿者”,但这几年,尤其在造型设计和内饰上,已经敢于跟国际大牌正面刚了。新逸动的外观,说实话我个人感觉其实就是在放大细节,大灯和中网玩得花里胡哨,连LOGO都能亮起来。这一套下来你要说“不新潮”,我也不信。这年头车不光是代步工具,你得挑逗年轻人一下,得让他们上街停个车,也能把虚荣心顶起来。逸动的外观和内饰确实找准了当下年轻人和家庭用户的G点,尺寸也上了一圈,空间是够了。
不过话说回来,外观也好、内饰也罢,这些说到底都是加分项,最核心的还是三大件。第四代逸动主打这台新蓝鲸1.5T发动机,配7速DCT的组合,大功率、大扭矩,这种账面数据摆出来你很难说它不强。很多人心里疑惑:小排量涡轮到底靠不靠谱?能不能用得住?我倒觉得如今中国车企对发动机可靠性早就卷得差不多了,这些车用个五年八年没多大问题。
再说配置。你随便找一台十万块左右的合资轿车,360全景影像、智能辅助驾驶这些,想都不用想,绝大部分都没有。但逸动现在全系标配,再加上那个天枢OS车机系统加AI大模型,玩花里胡哨你别说,看着挺“未来感”。我想,这一切根源就在于“价格战”挤压下,大家都在拼命堆配置,其实也是厂家在用性价比“护城河”。你买轩逸和朗逸还得看车型高配不高配,逸动一上来全堆,别说,这挺实在的。
当然也有人担心,便宜是不是没好货?堆的配置是真材实料还是雾里看花?我觉得,这是中国品牌不被信任的残影。可是过去十年,谁还没见过几个国产车被铁了心“用坏”?谁没见过国产品牌越来越敢给质保?卷到这个份上,厂家更怕你坏了换车吧。
抛个问题,什么叫卷?以前的家用轿车更多比的是“壳子”、安全、毛病,它们一台车敢卖十几万,那是因为市场没得选。现在你只要敢“卷”,空间、配置、动力都一股脑砸上去,比得就是个恐怖的性价比。所以说,逸动抢的是谁的市场?说到底就抢合资那两家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中国人买车对合资品牌的滤镜还在。怎么破?其实也简单,一代代卷,一代代用实际销量让大家接受。“便宜量又足”的国产家用车,一定会慢慢啃下中国人心里的这堵心理墙。轩逸和朗逸的铁粉你现在劝他买逸动,他心里还犹豫,但家里的小舅子、表弟遇到真省钱的选项,迟早有人愿意试水。
你再看老外的反应。也许有人笑我们只会打价格战,可谁还没走过这个阶段?当初日系德系杀进中国,把老红旗、桑塔纳按在地上摩擦,现在国内自主品牌们也开始反攻了。逸动上市,价格堆出来,配置跟得上,销量出来了,最后还不是靠产品立足。难道走出去就不能对卷?海外市场不也一样,买卖归根到底还是拼产品拼服务。
回到逸动身上,你要问,这车行不行,该买吗?换句话问自己,你要什么?你想花小钱多买享受,你想买个十万以下能吹牛的家用轿车,这车它就适合你。你要的更讲面子,你信仰合资光环,还得继续贴大牌。现在的家用车市场其实就是这样,留个选择权给消费者,剩下的让市场用销量说话。
还有一个细节挺逗:在大家都追求“高科技”“新力量”的时候,逸动还保留了传统挡把、传统门把手。这其实啥意思?高级感可以追,但用惯的习惯不能丢,这叫尊重用户习惯。别看是小细节,真有用。这像不像有些APP改版,扣人家的菜单栏、乱折腾结果把老用户恶心跑了?买车其实也是这样,别一味追“颠覆”,人心里还得有点安全感。
年轻人会怎么看?坦率讲,很多刚毕业的小伙子、姑娘,七八万买个新逸动,比买二手合资车香多了。你看手里预算有限,还想开出去体面点、用起来也新鲜,买这类国产轿车没有心理负担。小毛病有,质保跟得上,坏了也容易修。对老家庭用户来说,图的就是省心实用。
当然,国产轿车里不光逸动在卷,吉利、比亚迪、五菱、奇瑞,哪个不是一拨猛操作?你横向比一下,会发现大家卷到最后,受益的始终是用户。别小看这一点,这是当年我们想都不敢想的。现在,买十万以下的家轿你都有选择权,合资品牌也不得不跟着降价、加配置。如果没有国产车这种“死磕性价比”,恐怕中国人还得花高价买“牌子光环”,为别人的品牌故事打工。
讲到底,第四代逸动就是打破“合资神话”的又一把锤子。你想图省心、图实惠,这车都够用了。你要再图点面子、多点品牌故事,那你就让钱包再吃点亏。汽车市场变成了一个“谁不卷谁亏钱”的地方,逸动这次用行动给大家上了个生动的案例课。
最后做个设问:明明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配置更高、动力更强、空间更大的自主家轿,为什么还要为合资的光环买单?难道只是因为一张车标?消费升级不就是用选择把品牌的“高光滤镜”打破吗?第四代逸动出来,就是让选择权里多了一种更实在的选项。至于最终谁能笑到最后,那就得看市场怎么用销量来说了。
你会选逸动,还是会咬牙买合资?你对国产家用轿车还有什么顾虑?不妨想想,留言讨论一下。说到底,市场里唯一不会骗人的,就是一条:谁卷谁生,谁躺谁亡。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