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刀落下时,生态的门也开了
2025 年 11 月 6 日晚,广州。
何小鹏的剪刀刚剪开 IRON 的小腿皮肤,聚光灯突然转亮。
银色谐波关节还在颤动,他却举起另一只手:“有个更重要的决定。”
大屏幕跳出 “SDK 开放计划” 五个字。
“有人怀疑我们造假,” 他声音渐稳,“今天不只证明技术,更要打开大门。”
这场自证,剪碎的是质疑。
推开的,是人形机器人的生态江湖。
二、SDK 是什么?给机器人 “开后门” 的工具箱
1. 何小鹏的定义:“不是秘方,是菜谱”
2025 年 11 月 5 日,小鹏科技日现场,何小鹏举了个通俗例子:
“IRON 的硬件是厨房,SDK 就是菜谱和厨具。”
他解释,开放的 SDK 包含三大核心模块 :
3 颗图灵 AI 芯片的算力接口
82 个自由度的运动控制权限
与小鹏智驾同源的环境感知模块
“开发者不用造机器人,直接教它干活。”
2. 对比手机 SDK:从 “装 App” 到 “教动作”
智能手机 SDK 让开发者做 App,机器人 SDK 更厉害 ——
能直接改写动作逻辑。
比如宝钢要 IRON 巡检高温管道,开发者可通过 SDK:
调低关节运动速度
强化红外感知灵敏度
定制 “弯腰 + 侧探” 的专属动作库
就像给手机装了 “专属操作系统”,还能改硬件驱动。
3. 速腾聚创的前车之鉴:生态能省多少事?
2025 年 3 月,激光雷达厂商速腾聚创发布 AC1 相机的 SDK 生态 。
其 AI-Ready 套件包含定位、SLAM 等开源算法,开发者直接二次开发即可。
内测阶段就拿下华中科技大学、新加坡 ARC 实验室的合作订单。
“至少省 6 个月基础开发时间。” 工程师在论坛说。
三、开发者的舞台:把机器人教成 “万能工”
1. 动作库定制:从 “猫步” 到 “绝技”
IRON 的 “猫步行走” 只是基础款。
开放 SDK 后,开发者已晒出脑洞方案:
汽修厂版:定制 “拧扳手扭矩分级动作”,精度达 ±0.5N・m
养老院版:设计 “搀扶起身缓冲动作”,避免老人摔倒
餐厅版:开发 “端盘防抖步态”,汤汁洒出率低于 1%
南方 + 客户端披露,宝钢已联合开发者定制 “管道检测动作库” ,下个月投入测试。
2. 场景化开发:机器人的 “职业培训”
何小鹏在《每日经济新闻》专访中算了笔账 :
“工厂、门店、家庭的需求千差万别,靠小鹏自己做不完。”
开放 SDK 后,已出现三类典型应用:
工业类:与绿的谐波合作开发 “轴承装配程序”,效率比人工高 3 倍
服务类:4S 店定制 “车型讲解 + 导航引导” 交互系统
家庭类:第三方团队开发 “宠物喂食 + 环境监测” 联动功能
“就像手机从打电话到做直播,场景靠开发者发掘。”
3. 小团队的机会:四两拨千斤的创新
深圳有个 3 人团队,用 SDK 改出了 “快递分拣专用版” IRON。
通过优化手部 22 个自由度的协同逻辑,分拣速度提升 40%。
他们没造任何硬件,却拿到了顺丰的试点订单。
“以前想做机器人应用,得先凑齐机械、算法、硬件团队。” 创始人笑称,“现在有 SDK,3 个人就能干。”
四、手机生态的镜鉴:机器人能抄作业吗?
1. 苹果的教训:封闭的墙迟早会倒
当年苹果 App Store 靠封闭生态起家,但后期不得不开放更多接口。
因为开发者流失了 —— 没人愿意在 “玻璃房” 里创新。
反观小鹏,从一开始就放低门槛:
免费开放基础 SDK 工具
不强制分成应用收益
提供脱敏后的场景数据集
何小鹏看得很透:“机器人比手机复杂 10 倍,靠一家公司做生态,是自寻死路。”
2. 安卓的启示:开源才能成江湖
安卓靠开源撑起全球 80% 的手机市场,核心是 “让利开发者”。
小鹏正在复制这个逻辑:
像谷歌开放 Android 源码,小鹏开源第二代 VLA 模型
像安卓适配多品牌手机,SDK 兼容第三方传感器(如速腾聚创 AC1)
像应用商店评级,设 “最佳场景应用奖”,奖金 100 万元
“安卓让每个手机厂商都能做定制系统,我们让每个开发者都能定义机器人用途。”
3. 关键差异:机器人不是 “口袋里的玩具”
手机生态的经验不能照搬,有两个核心坑:
硬件差异大:手机参数相对统一,而机器人可能要应对高温、潮湿等极端环境
安全风险高:手机崩了重启就行,机器人在工厂出错可能砸坏设备
所以小鹏 SDK 加了 “双重保险”:
关键动作有安全边界,超范围指令会被拦截
提供场景化安全模板,工业场景自动开启 “碰撞预警”
五、生态构建的难点:看着热闹,实则难啃
1. 第一个坎:标准不统一,开发者犯愁
不同品牌机器人的 SDK 接口五花八门。
开发者给 IRON 做的 “巡检程序”,没法用到特斯拉 Optimus 上。
就像早年手机充电口互不兼容,大家都在做重复工作。
小鹏正联合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推动接口标准化。
“先让开发者少走弯路,生态才能聚起来。”
2. 第二个坎:盈利模式模糊,热情难持久
手机开发者靠广告、付费下载赚钱,但机器人应用还没找到清晰路径。
有团队做了个 “老人陪护程序”,下载量不错,却没人愿意付费。
“企业客户还好,个人用户习惯了免费,变现太难。”
小鹏的解法是 “双轨制”:
工业应用收技术服务费(抽成 5%-10%)
消费级应用提供 “小鹏补贴 + 广告分成”
3. 第三个坎:技术迭代快,适配成本高
IRON 明年量产时可能升级硬件,开发者今天做的应用,明天可能就用不了。
这是最让开发者头疼的事。
小鹏的应对很实在:
承诺 SDK 接口 “向后兼容”,老应用能适配新硬件
推出 “升级补贴”,适配新功能的团队给奖金
“不能让开发者白干活,不然没人陪你玩。”
六、小鹏的破局之道:不只给工具,更给舞台
1. 第一步:绑定 “刚需场景”,让开发者先赚钱
宝钢的 10 台订单,不只是买机器人,更是买 “开发者入场券” 。
小鹏要求中标企业必须开放 50% 的场景需求,供开发者竞标。
“先让开发者在工业场景赚到钱,再去探索家庭等新兴领域。”
就像当年微信先靠 “发消息” 留住用户,再做支付、电商。
2. 第二步:搭 “基础设施”,降低创新成本
开发者最缺三样东西:数据、算力、测试环境。
小鹏一一补上:
数据:开放 10 万小时的工业场景脱敏数据
算力:提供图灵芯片云算力支持,小团队免费领用
测试:广州工厂设 “开发者测试区”,可预约 IRON 真机调试
“就像开网店需要货源、物流、客服,我们把基础设施备好,开发者专心做创新。”
3. 第三步:建 “连接器”,打通产学研
小鹏拉了个 “生态朋友圈”:
高校端:与华中科技大学合办 “SDK 开发训练营”
企业端:联合高德、大众汽车共建应用场景
资本端:设立 10 亿元生态基金,投资优质开发者团队
“以前产学研是三条平行线,现在用 SDK 拧成一股绳。”
七、江湖的回响:谁在加入这场游戏?
1. 国际玩家:不想错过中国机会
新加坡 ARC 实验室用小鹏 SDK 做 “热带环境机器人适应性研究”。
他们看中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中国的场景优势:
“全球一半的制造业场景在中国,用小鹏 SDK 开发的应用,能直接落地验证。”
还有硅谷的一家初创公司,专程来广州对接 SDK 权限。
“特斯拉的 Optimus 还没开放接口,小鹏给了我们提前布局的机会。”
2. 传统企业:借 SDK 实现 “机器人转型”
美的用 SDK 改造了自家的空调生产线。
通过定制 “部件抓取 + 安装校准” 程序,不良率从 2% 降到 0.3%。
“我们懂家电制造,但不懂机器人编程。” 美的工程师说,“SDK 帮我们补了短板。”
这种 “传统企业 + SDK + 机器人” 的模式,正在家电、汽车、电子行业蔓延。
3. 开发者的心声:从怀疑到真香
一开始,有开发者担心 “小鹏技术不成熟,SDK 是坑”。
但试用后态度变了:
“没想到算力接口这么稳定,2250TOPS 够我们折腾了。”
“手部控制精度真能到 ±0.1mm,不是吹的。”
“客服响应很快,凌晨两点问问题都有人回。”
就像当年开发者对安卓的态度,怀疑总会被实力打消。
八、未来的样子:不是机器人像人,是人需要什么机器人就成什么
1. 2026 年的工厂:没有 “标准款” 机器人
宝钢的钢厂里,IRON 们长得一样,但干的活不同:
有的戴着防高温手套,在炉前巡检
有的装着加长机械臂,够取高处零件
有的带着激光扫描仪,做设备探伤
它们的 “职业技能”,都来自不同开发者的 SDK 定制。
“就像工厂里的工人,有人会焊工,有人会钳工,机器人也该各有所长。”
2. 2027 年的街道:机器人比你更懂本地需求
在广州老城区,有开发者用 SDK 改出 “粤语服务版” IRON。
能认老房子的复杂户型,会用方言跟老人聊天,还知道哪家早茶最正宗。
这是小鹏总部想不到的细节,却被本地开发者做到了。
“生态的魔力,就是让机器人接上‘地气’。”
3. 终极形态:人机共生的温暖江湖
何小鹏畅想过一个场景:
老人在家按下呼叫键,IRON 带着药过来,还能播放子女录制的叮嘱。
这个功能,可能是某个程序员为自己奶奶开发的。
“技术的终极不是炫酷,是解决人的需求。” 他说,“开放 SDK,就是让每个开发者都能把温暖放进机器人里。”
九、尾声:剪刀的痕迹,生态的起点
2025 年 11 月 7 日清晨,广州小鹏工厂。
那台被剪开小腿的 IRON,正跟着 SDK 里的新程序练习 “抱取动作”。
动作有点生涩,但越来越稳。
不远处的屏幕上,是全球开发者社区的实时动态:
柏林的团队提交了 “德语交互包”
东京的开发者分享 “狭小空间移动算法”
广州的学生团队晒出 “盲文读物翻页程序”
何小鹏拿起手机,给开发者群里发了条消息:“剪刀剪开的不是皮肤,是让技术走进生活的门。”
有人回复:“门开了,我们来了。”
这场生态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没有谁能独自定义未来,就像当年没人能想到手机会变成生活必需品。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全球开发者都在为 IRON 写 “说明书” 时,
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就越来越近了。
那些剪刀留下的痕迹,
终将变成生态繁荣的勋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