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很多正在考虑买车,或者刚刚提了新车的朋友,心里头总感觉有些跟不上节奏。
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好像自己前脚刚把新车开回家,没过几个月,车企后脚就发布了新款,配置更高,功能更炫。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的说法越来越普遍,甚至还冒出了“年抛型电车”这样让人听了心里发慌的词。
这就让很多人犯了嘀咕:这汽车,在我们印象里跟房子一样,是家里数一数二的大件儿,怎么现在变得跟手机似的,更新速度这么快?
难道它真的要变成用完就扔的“快消品”了吗?
这个疑问,确实值得我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把背后的道理看个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概念,到底什么是“快消品”。
通俗点说,就是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快、购买频率高的东西,比如超市货架上的零食、饮料、洗发水、牙膏等等。
这类商品的特点是单价不高,大家买的时候不用太多思考,靠的是大量销售来赚取利润。
而汽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划归在“耐用消费品”的范畴里。
原因很简单,它价格昂贵,是一笔不小的家庭投资,而且使用周期很长,一辆车经过妥善的保养,开上十年八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这和快消品的属性是截然相反的。
那么,既然汽车是耐用品,为什么现在会给人一种“快消品化”的错觉呢?
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是汽车的核心技术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过去的传统燃油车,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机械产品,它的核心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技术的演进相对缓慢。
而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地被定义为一个“长了四个轮子的智能终端”。
巨大的中控屏幕、不断升级的智能驾驶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更新(OTA)的各种功能,都让它看起来和我们手里的智能手机越来越像。
电子产品的特点就是更新换代快,这种感觉自然而然地就投射到了汽车身上。
另一方面,是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升。
在过去,买一辆车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需要精打细算、攒上好几年的钱,车买回来自然是倍加爱惜。
但现在,随着大家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价格也变得更加多元和亲民,几万块钱就能买到一辆功能齐全、性能不错的代步车。
根据行业数据统计,中国消费者的平均换车周期,已经从过去的八到十年,缩短到了现在的四到六年左右。
换车频率的加快,自然也就加深了人们对于汽车“不耐用”、“易淘汰”的印象。
然而,如果我们拨开这些表面的现象,深入到汽车的本质属性、生产模式和行业标准中去,就会发现,汽车离真正的“快消品”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它骨子里,依然是一个需要我们审慎对待、承载着安全与信赖的耐用品。
我们先从最直观的价格来看。
即便是一些入门级的微型电动车,售价也要在几万元以上,而放眼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购车的平均价格已经接近二十万元。
这个数目,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不是一笔可以随手花掉的小钱。
我们在购买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功课:对比不同品牌的口碑,研究各种车型的性能参数,亲自去店里试驾体验,还要综合考虑安全性、能耗、后续的保养维修成本等等。
这个漫长而复杂的决策过程,是购买一瓶可乐、一包薯片时完全无法想象的,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不具备快消品的消费特征。
再来说说那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半年一改款”。
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换代。
大家看到的所谓“新款”,绝大多数都是在原有车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微调和优化。
比如,调整一下前脸的设计、换一套新样式的轮毂、增加几个流行的车身颜色,或者是在软件层面,通过OTA升级增加一些新的应用程序、优化一下语音交互的体验。
这就像我们的手机系统更新一样,硬件还是那个硬件,只是软件变得更好用了。
真正涉及到车辆平台、底盘结构、电池技术、电机系统等核心硬件的彻底革新,是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工程,其研发周期通常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绝不是短短半年就能完成的。
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但常常被忽视的区别,那就是“车规级”标准和“消费级”标准的差异。
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它们内部的芯片遵循的是“消费级”标准。
这些产品通常在室内恒温舒适的环境下使用,设计寿命一般在三到五年。
而汽车则完全不同,它所面临的是一个极其严苛和复杂的工作环境:夏天要顶着烈日在滚烫的柏油路上行驶,冬天要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启动,还要经受长年的颠簸、震动、潮湿和粉尘的考验。
因此,汽车上所有的零部件,尤其是核心的电子芯片,都必须满足“车规级”标准。
“车规级”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超长的使用寿命,通常要求达到15年或20万公里以上,确保在整车的使用周期内,芯片不能先于车辆报废。
它更意味着极致的可靠性。
举一个直观的例子,在芯片制造业中,有一个衡量次品率的指标叫PPM,即百万分之几。
消费级芯片的PPM标准可以允许在500左右,也就是说,每一百万颗芯片里,允许出现大约500颗有缺陷的产品。
手机偶尔死机,重启一下或许就能解决。
但汽车绝对不行,车规级芯片的PPM标准被严格要求在个位数甚至趋近于零。
试想一下,如果一百万辆在高速上行驶的汽车中,有几百辆因为芯片故障突然失控,那将是多么可怕的灾难。
正是这种对安全和可靠性近乎苛刻的要求,决定了汽车的研发和制造成本高昂、周期漫长,它永远不可能像快消品那样被快速地生产和迭代。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今天的汽车正处在一个深刻的变革时代。
它虽然不会变成快消品,但它正在积极地吸收和融合电子产品、快消品行业的一些新理念,形态和内涵都在不断演变。
未来的汽车,其价值将不仅仅体现在作为交通工具的物理属性上,更会体现在它作为“移动智能空间”所能提供的服务和体验上。
比如,未来我们购买汽车的方式可能会更加灵活,就像办理手机合约机一样,消费者可以选择签署一个两到三年的服务协议,每月支付固定的费用,这个费用里就打包了车辆的使用权、充电、保险、保养维修等所有服务。
合约到期后,可以方便地置换最新款的车型。
同时,随着“滑板底盘”等平台化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生产模式也将更加柔性化,标准化的底盘可以搭配千变万化的车身设计,让每一辆车都能更好地彰显车主的个性和满足多元化的场景需求。
汽车的本质依旧是耐用品,但它正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