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牌,十万一块的铁皮,为什么这么贵?

在上海,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每个月都会有那么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会不约而同地守在电脑前,心情紧张地盯着屏幕,参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他们争夺的不是什么限量版商品,而是一块小小的蓝色铁皮——上海的汽车牌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沪牌”。

这块铁皮的价格,长期稳定在九万到十万人民币之间,这个价钱,在很多地方都足够买一辆不错的代步车了。

上海车牌,十万一块的铁皮,为什么这么贵?-有驾

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一块铁皮而已,凭什么能卖到这么贵?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变得如此金贵呢?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这块牌照是怎么来的。

它不是你拿着钱去车管所就能买到的,而是需要通过一个叫做“个人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拍卖”的系统来获得。

说白了,就是每个月上海会拿出一定数量的牌照额度,比如三四千个,然后所有想要的人都来网上竞价,谁的出价在中标范围内,谁才能拿到。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一场对心理、策略和网速的极限考验。

整个拍卖过程最关键的,就是最后那一分钟。

在这短短的六十秒里,价格曲线会像过山车一样飞速上涨,几十万人同时出价,系统瞬间就会变得拥挤。

上海车牌,十万一块的铁皮,为什么这么贵?-有驾

你出价早了,肯定中不了;出价晚了,你的请求可能根本就提交不进去。

大家都在猜测最后的成交价会是多少,然后在这个猜测的基础上加个几百块钱,卡在最后几秒钟提交。

这种紧张刺激的感觉,很多人都说比高考查分还折磨人。

正是因为每个月想拍牌的人远远多于实际投放的数量,最新的数据显示,现在每个月大概有四五万人参与竞拍,而中标率常常连百分之十都不到,也就是十个人里头,最多只有一个幸运儿,剩下九个都只能下个月再来。

那么,为什么非要用这么复杂的方式来控制牌照数量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上海作为一个拥有超过两千四百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它的道路资源是极其有限的。

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买车上牌没有任何限制,那么路上的汽车数量会以一个非常惊人的速度增长。

到那个时候,别说开车上班了,可能出个门都会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都会陷入瘫痪。

上海车牌,十万一块的铁皮,为什么这么贵?-有驾

所以,为了保证城市的基本运转,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管理者必须想办法控制路面上汽车的总量。

拍卖制度,就是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分配这种稀缺的“路权”资源。

当供应量远远小于需求量时,根据最基本的市场规律,“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就会被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

这是一种为了城市整体利益,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除了供需关系这个主要原因,沪牌之所以这么贵,还因为它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属性,那就是它被看作是一种“资产”。

这一点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

你花九万多块钱拍到的,不仅仅是一块挂在车上的铁皮,而是一个叫做“个人客车额度”的东西。

这个额度是跟着你这个人的,而不是跟着你这辆车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你今天拍到了一块牌照,用在了一辆普通家用车上。

上海车牌,十万一块的铁皮,为什么这么贵?-有驾

几年后你条件好了,想换一辆更好的车,你可以把旧车卖掉,然后把你名下的这个牌照额度,直接用到你的新车上。

只要你不主动把它卖掉,这个额度就一直是你的。

这就让这块牌照有了一定的保值甚至增值的能力,很多人会觉得,这笔钱花出去,不像纯粹的消费,更像是一种长期投资,心里上就更容易接受这个高昂的价格了。

当然,政府也并非对这个高昂的价格放任不管。

为了防止价格涨得太离谱,上海的拍牌政策里其实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进行调控,那就是“警示价”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月拍卖开始前,会设定一个价格上限,你的第一次出价不能超过这个价格。

这就相当于给市场设置了一个“缓冲带”,避免了大家一开始就疯狂出高价,导致价格失控。

如果没有这个限制,按照以前那种涨价的势头,现在一块沪牌的价格恐怕早就冲到十几万甚至更高了。

上海车牌,十万一块的铁皮,为什么这么贵?-有驾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九万多的价格,其实已经是政策干预之后相对平稳的结果。

不过,最近几年,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沪牌市场也迎来了一个强大的“挑战者”,那就是新能源汽车。

为了鼓励大家使用更环保的出行方式,上海对于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会直接发放免费的绿色专用牌照。

这个政策一出来,立刻改变了很多人的购车选择。

你想啊,一边是花将近十万块钱,还要经历好几个月的激烈争夺,还不一定能拿到;另一边是不用花钱,申请就能轻松到手。

这笔账一算,很多人自然就选择了后者。

所以我们看到,沪牌拍卖的参与人数从前几年的高峰期,每个月二十多万人,一下子降到了现在的四五万人,很多人都被分流去买新能源车了。

但是,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上海车牌,十万一块的铁皮,为什么这么贵?-有驾

从2023年开始,这个免费绿牌的政策有所收紧,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电动车被排除在外了,想给这类车上牌,也得先去拍到一块蓝牌额度才行。

这一变化,又让一部分原本打算买混动车型的消费者,不得不重新回到拍牌的大军中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新能源车如此普及的今天,燃油车牌照的拍卖依然保持着相当的热度,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

说到底,在今天的上海,要不要花这笔钱去拍一块沪牌,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个人选择题。

如果你每天都需要开车横跨大半个城市去上班,特别是要经过市中心那些高峰时段对外地牌照限行的区域,那么一块沪牌能给你带来的时间和自由,可能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它让你免去了挤地铁的辛苦和因为限行而带来的不便。

但如果你的生活和工作范围主要就在郊区,很少进城,那么这近十万块钱的投入可能就不那么划算了。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辆能上免费绿牌的纯电动车,或者办一张只能在外环以外区域行驶的“沪C”牌照,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被迫”的刚需。

比如家里住的是老小区,没有条件安装私人充电桩,或者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跑长途,对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有顾虑。

对他们来说,买一辆燃油车是现阶段最稳妥的选择,那么,拍下这块昂贵的牌照,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