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万的车32万就能开走,为什么上个月在4S店待了两个半小时的李哥,最后还是没在合同上签字?

42万的车32万就能开走,为什么上个月在4S店待了两个半小时的李哥,最后还是没在合同上签字?

A6L的销售顾问那天大概挺郁闷的。

报价单上的数字已经降到33.8万,比指导价直接砍了快9万,还承诺送三年保养。李哥坐在展厅沙发上,端着杯茶,看着报价单发了会儿呆,突然问了句:“隔壁蔚来那边,我能去看看吗?”

42万的车32万就能开走,为什么上个月在4S店待了两个半小时的李哥,最后还是没在合同上签字?-有驾

这事儿发生在上个月。李哥开了十几年奥迪,A4、A6都换过,按理说这次升级换A6L应该挺顺的。MLB Evo平台、铝合金车身、quattro四驱,这些东西他闭着眼都能说出来。试驾的时候底盘那股紧致劲儿也确实熟悉,过减速带的动作干净利落。

但他就是没签字。

后来我问他怎么想的,他点了根烟,说:“不是车不好,是突然觉得,30多万能买的东西,好像比以前想象的多了不少。”

这话听着挺玄,但琢磨琢磨有点意思。

42万的车32万就能开走,为什么上个月在4S店待了两个半小时的李哥,最后还是没在合同上签字?-有驾

宝马5系那边,525Li的成交价也压到了35万左右。你要知道,这个价位往下看,凯迪拉克CT6优惠完能到27、28万,往上看,蔚来ET7基础版落地也就40万出头。以前那种“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台阶感,现在变得有点模糊了。

我另一个朋友是做二手车的,最近他收车特别谨慎。“BBA虽然保值率还行,但现在谁也说不准三年后市场什么样。”他给我看了张表格,奔驰E级三年保值率能维持在65%左右,但新能源车那边数据波动太大,有的掉得快,有的反而还挺坚挺。

说到奔驰E级,这车其实挺能扛。后驱平台、50:50配重,开起来那种均衡感确实舒服。内饰那套氛围灯会跟着音乐节奏变化,第一次坐进去的人多少会觉得挺精致。但问题还是那个——当奥迪、宝马都在往下探价格,奔驰这边虽然也降,但降幅相对克制些,这就让一部分预算敏感的人开始算账了。

42万的车32万就能开走,为什么上个月在4S店待了两个半小时的李哥,最后还是没在合同上签字?-有驾

雷克萨斯ES走的是另一条路。

九月卖了快九千台,销售跟我说,来看ES的客户基本不太讲价,更关心的是后期养车成本。那套混动系统油耗能做到四点几升,配合六年免费保养,算下来确实省心。见过一个ES车主,车开了五年,除了常规保养没花过一分钱修车费,后来置换的时候残值还能给到裸车价的七成多。

这种“长期价值”的打法,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比一时的优惠更有吸引力。

42万的车32万就能开走,为什么上个月在4S店待了两个半小时的李哥,最后还是没在合同上签字?-有驾

但市场里也有看走眼的。捷豹XFL优惠都给到12万了,来看的人还是不多。我去试过一次,底盘调校确实有英国车那种韧劲,但进车里摆弄半天中控屏,就明白问题在哪了——系统停留在好几年前的水平,连导航都得靠手机映射才能用得顺手。技术代差这东西,光靠价格可能不太好补。

蔚来ET7这几个月倒是挺猛,九月交付五千多台。有个开ET7的哥们跟我说,换电站体验确实方便,三分钟就能走,比加油站还快。但他也提到,如果不是经常跑长途,这个优势可能没那么明显。毕竟买这个价位车的人,家里大多还有辆油车。

红旗H9在三四线城市卖得不错。那套“直瀑式格栅+旗标灯带”的设计,在某些商务场合确实比BBA更有辨识度。见过几次婚车队,清一色的红旗H9,气场确实到位。后排那个航空座椅坐着也舒服,加热、通风、按摩该有的都有。

42万的车32万就能开走,为什么上个月在4S店待了两个半小时的李哥,最后还是没在合同上签字?-有驾

凯迪拉克CT6现在处于清库阶段,优惠幅度能给到15万。全铝车身、可变缸发动机、电磁悬架,这些技术放在前几年都算亮点。但车型即将停产,这让不少人担心后续维护和保值问题。倒是有些预算有限但想体验高配置的人,会把它当成“捡漏”选项。

沃尔沃S90走的是健康牌。那套CLEANZONE座舱系统,对PM2.5的过滤效率挺高,内饰也不用沥青阻尼片。来看车的客户里,家里有小孩或者对空气质量敏感的人,会特别在意这些。虽然月销量四千多台算不上爆款,但客户群体挺稳定。

说到这,你大概能感觉出来,现在买豪华中大型车,不像以前那么直接了。

以前的逻辑很简单:看预算、选品牌、挑配置,基本就定了。现在得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是要那种开十年也不会出大问题的省心,还是要能换电、能智能辅助的新鲜感?是在意后排坐着舒不舒服,还是更关心自己开车时的感受?

42万的车32万就能开走,为什么上个月在4S店待了两个半小时的李哥,最后还是没在合同上签字?-有驾

李哥后来还是订了A6L。他的理由挺实在:“熟悉,而且该有的都有了,够用。”但提车那天,他又去蔚来展厅转了一圈,出来给我发了条信息:“下一辆可能试试电动的。”

这大概就是现在这块市场最真实的样子——选择在变多,标准在分化,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至于哪个选择更对,可能得过几年才看得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