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下华为鸿蒙智行的五界销量数据,整体挺有意思的。截止2025年9月,总销量超过110万辆,这个数字乍一看挺牛的,但细分下就能发现不少故事。问界750,000辆,智界14万出头,享界才2万多,尊界才1000多辆,尚界刚上市少量试销。差距大得让人怀疑人生。
我手头有个朋友是供应链经理,做过问界的零件,昨天跟他一聊就透出了不少内幕。他说,没出问题叫华为,有问题全念成五界,这话我觉得挺对,也挺现实。毕竟问界销量是实打实的王者,销量七十多万,能撑起80%以上的家底,赛力斯和奇瑞给的订单还算稳;其他品牌反倒显得有点鸡肋。
想来想去,问界能卖得这么好,和它定位的中高端智能SUV密不可分。问界1刚推出的时候市场反响可没那么猛,第一年也就是30万左右的销量,后面靠几次小改款送补贴和主流用户口碑,一路蹭蹭蹭上来了。智能网联系统和华为的鸿蒙OS绑定得比较紧,开发环节中研发部门把智能座舱当成灵魂,供应链动辄几百家零部件商,邻居老李在东莞说,他负责的那批座椅加热模块不止给问界做,还给几个同行做加热座椅,标准不一样导致价格波动挺大。用生活打比方,供应链就像一条流水线,任何一个环节错个节奏,整车交付就跟唱跑调差不多难看。
问界销量同比下滑了,这段我先按下不表。实际上,智界也没啥起色,才14万辆出头。智界出的R7被不少老车主吐槽,说价格好像比问界低一点,但智能化体验感差太远,研发老铁直接对我说:智界的车预算跟问界不在一个层级,功能缩水简直就是砍成了‘真香保时捷’的低配版。其实豪言壮语不一定都是真的,之前吹得17万台销量目标,怕是这回又得跳票了。
享界的情况就更让人揪心,2万多辆,甚至不到之前智界单款中期车型的5分之一。我的销售朋友小王留话说:享界定位年轻化,结果坑太深了,真没吸引到那波消费年轻人。这让我想到,实际操作层面,享界的配置和渠道策略跟问界比有明显差距,有点像高中和初中毕业生在竞赛,差距显而易见。
尊界一千辆出头,这数字够憋屈的,怎么看都像是挂名品牌,没啥实质推力。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尊界的定位是走豪华路线,但价格标高,服务网络却没铺开,导致进展缓慢,不少已经曝出交付延迟。奇瑞赛力斯投入不少资金,但这种品牌氛围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特别是在高端用户群体眼里,感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说到尚界,这才刚上市,能卖多少确实是个未知数。没准它转型走低端路线,能冲出重围也说不定。但从我估摸,任何大量走量的车型,都带点低端标签,毕竟更多用户关注的是性价比而不是高大上,这是老生常谈的现象。
这让我反思了一下,华为鸿蒙智行的五界策略听起来像是在五个赛道同时冲刺,但执行上分散资源和供给链协调风险明显,有点面面俱到,反而不专精的味道。实际上供应链博弈就更像是打麻将,手里牌好才是根本,五界同时运营得保证每个品牌都能沉下心来优化供应链,这不是靠喊口号能解决的。
突然想到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问界团队的领导和供应链管理在内部占了绝对优势,才能稳定压价又快速推进?(体感说法,没正式数据)毕竟这类内部博弈,对销量的影响实在大得吓人。
还记得一次和二线经销商聊天,他直接说:问界车型给了我们很好利润,智界和享界就不一样,卖出去就是卖亏了,服务也麻烦。这句话太戳心了,也许这就是销量和品牌活力的根本差别吧。
然后,我想问问你,按照你所在城市的经销店情况,问界车型的响应速度快不快?售后好吗?说实话,5界中问界的供应链稳定性跟渠道熟练度诶,其实才是销量领先真正秘密。
我自己心里也有点嘀咕,问界真的是王者,但这王者地位还会持续多久?毕竟,智能座舱和续航更新都快成为标配,其他几个品牌是不是有翻盘的可能?毕竟大部分车企都明白,中高端销量一挂,资金链条得跟着颤。
贴个小跑题,今天跑维修厂看车,师傅对我说,鸿蒙系统好是好,就是新东西不熟悉,坏了花的时间比老系统多。这让我想到,销量背后还有服务和二手车保值率的问题。你觉得,华为这波操作,卖量第一还是服务第一更现实?
面对110万辆的总数据,背后其实是五个品牌在不同阶段的博弈,一次接一次的供应链优化试探,一次接一次的市场反馈考验。(夸张点讲,像极了段子里说的熊与兔子的赛跑,只不过兔子有五个兄弟)
你最看好哪个界?问界明显是王者,但你会赌智界能否反超?还是享界和尚界的后来者更值得关注?(我觉得这几个问题挺好玩的,不如咱们一起聊聊,鄙人听听各种奇思妙想。)
最后留个思考,假设未来供应链成本上涨5%,问界数十万车给出的毛利还能撑多久?变革压力不小,但没准这也正是新竞争格局的起点。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